第三百四十六章 太巧了(1 / 2)

加入书签

“刚刚大嫂称呼二嫂和三嫂的时候,我觉得有些奇怪,可是想想三位嫂嫂的面容相貌之后,都是一样的貌美如花,才恍然明白,原来三位嫂嫂是三姐妹啊!”

“对啊,说来也是我们三兄弟的福气,能一起娶了这三姐妹!”

“哈哈哈,”紫笛在一旁笑道,“这恐怕是一段可入史书的假话啊,三兄弟娶三姐妹,说起来就让人羡慕不已啊!”

不止是紫笛一个人如此,就连一直很少说话,很少表情的紫铃,也露出了大为惊叹的表情。

要是两兄弟娶了一对姐妹,这不少见,但是三兄弟娶了三姐妹,而且还都是老大娶大姐,老二娶二姐,老三娶三妹,这就有些太巧合了吧。

世上哪会有这样的事儿啊,脾气性格,还有习惯什么的,可不是随随便便就能合得来的,除非一种可能性,就是这三兄弟和三姐妹从小受到的教育和影响是一样的,那样算起来的话,老大能看上大姐,那么老二喜欢二姐,老三和三妹在一起,也可以理解的了。

毕竟大家性格习惯都差不多,喜欢的人,自然都差不多是一样的。

藏针说道:“确实是一段佳话,来,为几位大哥的福气,咱们再喝一杯。”

随后,大家举杯畅饮,也亏得这茶好,合起来舒坦,要是那种一般的茶,喝多了,还真是不舒服。

南薰一边喝着一边想,他们住在这里的几日,恐怕要把巴家存放的过年才喝的茶给喝没了,不过,她也不能说什么,因为自己确实喜欢这茶,而且,巴家为了感谢藏针,拿出不卖的好茶,藏针和巴家兄弟都没说什么,自己肯定也不能干涉。

没过一会儿,三姐妹就把酒菜弄好了,还是在这大堂里,几张桌子拼在一起,无论大人小孩,都是坐在桌边,一群人开始吃喝起来。

一边吃,一边聊,南薰得知,原来巴老大当年走茶马互市,四下寻找好的茶叶,没有找想到,一来二去,反倒是把不远外的一家姓周的给走熟络了。

那家人也是种茶的好手,家中一个有年过半百的两个老人,只是膝下无儿,只有三个水灵灵的女儿,巴老大也是上心,想着正好自己三兄弟都还没成家,若是这事儿能成,他们三兄弟可以安心了。

巴家三兄弟父母过世的早,这老大自然就是操心整个家的事儿。

随后就经常接着收茶的理由,带着老二和老三去周家收茶,有时候还特意从中原带一些特产,送给周家两位老人。

巴家兄弟都是淳朴厚道之人,周家二老看在眼里,记在心里,一年多后,看着自己的女儿对三兄弟也都很满意,于是便答应了巴老大的请求,将三个女儿许配给三兄弟,这才有了这么罕见的一段姻缘佳话。

不过周家二老没有看错人,这巴家兄弟,自小没了父母,待周家二老那就如同自己亲生父母一般,照顾的无微不至。

让周家二老不断地感叹,虽然膝下无儿,可是堪比那儿孙满堂之人啊,二老算是安享晚年了。

如今二老都已过世,说起来,还是很多感慨啊。

几个人吃着喝着聊着,一直到了深夜,休息的客房早已准备妥当,酒饱饭足,南薰便各自去歇息了。

第二天,依旧是如此,在茶园逛逛,会去吃喝一番,然后睡觉。

时间过得倒也很快,转眼三过去了。

到了芦笙节这天,一大早,南薰就听到外面巴家兄弟在忙活,南薰起身梳洗打扮了一番之后,推开门走了出去。

见到巴家的人都是一身盛装,打扮的很隆重。

连几个嫂嫂和孩子,都穿上了苗疆节日特头的服饰。

巴老大看到南薰出来了,就说道:“吵到你们休息了吧,是在不好意思,不过,咱们得早早出发,我们南寨的人都要在山下聚集,然后一起出发,去往北寨。”

“没有吵到,”南薰说道,“我们也是都习惯了早起,巴大哥不要介怀。”

说着话,其他人也都走出屋子,在屋前聚集。

巴家兄弟一人拿了一把芦笙,摆弄了一会儿之后,巴老大就对着众人说道:“走吧,咱们该出发了。”

早晨的空气本就清爽,再加上这满山的茶树,阵阵香气,更是让人觉得心旷神怡。

几个人在巴老大的带领下,沿着山路,一路走到山下,也就是之前巴老大提到过的南寨人聚集的地方。

这地方也有个名字,叫做芦笙场,是寨子里的人吹笙跳舞的地方。

南薰隔着老远看了一眼,这南寨的人还着不少,男男女女,一堆人,在芦笙场上站着坐着,似乎都在等待什么。

巴家兄弟也走了过去,客气地和寨子里的人打着招呼。

“巴老大啊,你这是又要来抢我们的风头啊!”

“巴老大,你不是去年可是说了,不参加芦笙争斗了吗,今年可不能再跟我抢了!”

“巴老大……”

一时间,不少的人都围上来,跟巴老大说话。

看来巴家兄弟在南寨还是很受欢迎的,要不然,这些人怎么会主动上来闲谈呢,要知道大多数人都是生性比较率直的,不喜欢,就不会凑上来聊天,免得自己找晦气。

“嘿,我说,”巴老大冲着一个人说的,“那边是你带来的茶商吧,看来今年,你们山头的茶叶,又有不错的收成了!”

“哈哈,哪里哪里,”那人说道,“比不得你们兄弟的啊,咱们南寨谁不知道,你们巴家兄弟,种茶吹笙,都是一等一的好手啊,是不是?!”

周围的人齐声说道:“是!”

起哄的事儿,南薰倒是不在乎,只是顺着巴老大所指的方向看了过去,见到不远处,确实有几个不一样打扮的人,应该就是巴老大所说的茶商。

看来,也是有不少外人来参加芦笙节的,怪不得南薰一路走来,也没人觉得他们这行人奇怪,更没人上来盘问。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