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35李乐的战略(1 / 2)
不能直视美国在战略层面上的强,不能直视美国在地理上以及工业储备上的强,就不能理解美国真正的强大。
如果不能真正意义上的理解美国的强大,也就无法在战略上真正超越美国,打破美国已经布置好的战略大网。
撕裂美国这只蜘蛛编织的巨网,德国需要的不仅仅是力量,还需要找到这面大网的真正弱点。有蛮力还要有技巧,才能真正的打破美国之前的苦心布局!
美国越走越精彩的时候,美国的对手在做什么呢?英国正在忙着处理被美国威尔逊总统挑起的殖民地独立运动!
在美国携战胜国之威,玩出十四点建议的时候,英国人的后院就起火了,这把火一直烧到了马岛海战,才算是被英国扑灭掉了。
而这个时候的欧洲大陆上,法国人在干什么呢?法国人正在努力的压缩德国的战略空间,这是一战仇恨得不到宣泄的一种报复。
可惜的是,法国在一战开始之后一直都是战区,本国被破坏严重不说,还在战后得不到英国的强有力支持。
法国几次三番打压德国,都在美国和英国的无视下不了了之,这就让法国的底气在小摩擦中,被上台的德国元首希特勒看穿了!
希特勒为什么敢兵进莱茵兰,他从一系列的试探之中,发现了一个自己可以钻的空子。
那就是经历了一战损失的法国,是不能再战;失去了世界第一宝座的英国,是无力再战;没有表态的阴谋家美国,这个时候是不欲先战!
通过与英国签订海军条约,希特勒敏锐的看出了英国人的衰弱;通过法国入侵鲁尔区的尴尬,希特勒发现了法国人的外强中干!
本着远交近攻的基本策略,德国高层在不断的试探中,发现只要他们不去招惹美国,那么在欧洲的扩张就无人能管了!
于是,高举着德意志民族回归的大旗,顺着威尔逊总统十四点演讲的台阶,德国人开始了对奥地利和捷克斯洛伐克的吞并!
在这个过程中,德国做的是美国给划定的路线,美国当然不会干涉这种“默契行动”。英国是没有闲暇去管,法国是管了却没底气翻脸去管……
意大利早就不满一战之后国际上对它的利益不闻不问了,所以这个时候也抱着看戏的目的,闭上了自己的嘴巴。
你看,事情在这个时候就微妙起来了。英国人让出了自己的位置,指了指那个王位,对美国说:“让你了,以后你是老大!”
美国却不上去,因为他做上去了,就要管德国在东欧的扩张,就要管怨气冲天的法国,就要提防着英国背后捅刀!
用现在的流行语来说,就是这个时候人心散了,队伍已经不好带了!这个时候王座是一个烫手山芋,美国人不接!
当美国人不接英国人送给它的权杖,不上那个王位的时候,德国的扩张就无人能管,也没有人带头去管了。
这也就是,为什么德国吞并了奥地利,占领了苏台德这一系列的动作,为什么如此顺利,根本没有人去管的深层原因!
难道德国四面扩张的初期,难道国防军十万变二十万,二十万变五十万的时候,法国英国等国的态度,仅仅只是因为一句“绥靖政策”,就能解释的清楚的么?
等德国入侵波兰,英国和法国终于意识到,当年被美国力保下的德国,并没有他们想象中那么脆弱!
或者说,德国人用自己的努力,把事情略微变得复杂了一些!那就是当德国这颗欧洲炸弹引爆开来的时候,美国才发现自己当年埋下的这颗炸弹,原来威力这么大!
李乐现在要做的战略部署,就是要在美国这边还没有意识到自己的局面已经失控之前,就把自己的战略部署安排好!
他要顺着美国布下的这张战略大网,突然发力挣脱。而整个战略的核心无非就是两方面:一是自己的力量,二是自己的战略。
力量上,他要强化德国的军队,争取打赢之前没有赢下来的战争,从武器体系上,到战略战术上,都力争做到完美无缺。
要知道,在真正的历史时空中,德国的战略战术上都是漏洞百出,根本算不得是完美。
武器体系上也不那么尽善尽美,有很多方面都值得改进,这都是李乐要强化的方面。
战略层面上,李乐因为掌握着自己对未来的预知,至少可以给德国布置一手好牌!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