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三章无咎无誉(2 / 2)
好心给丞相盖被,却被曹操跃起、拔剑、斩之。一连串高难度动作完成后,曹操煞有介事地告诫下人,我真的睡觉会杀人,下次可别趁我睡觉靠近我。
演出至此,我被曹操的演技所折服,众侍卫也对其梦中杀人之语所信服,偏偏杨修对曹操的做法不佩服。在近侍的葬礼上,杨修一语道破天机:丞相非在梦中,君乃在梦中耳!
事关生死安危,使一点小伎俩,本是无可厚非,可杨修却当众揭穿了这个秘密,曹操对杨修“愈恶”的有理。
曹操在生儿子上有个远大目标,那就是“生子当如孙仲谋”,即便生不出孙仲谋,也要将之培养成曹仲谋。
曹丕和曹植真的很优秀,与其父曹操并列建安七子,但那毕竟只是文学上的造诣,曹操更希望他们兄弟二人可以如自己一样,要么成为治世之能臣,要么成为乱世之奸雄。
能臣也好,奸雄也罢,都需要后天的锤炼。所以,为了考查曹丕、曹植的能力,曹操给两个儿子出了一道情境模拟题。
题目很简单,就是让曹丕、曹植分别出邺城办事,以此考察二人谁更坚决果敢,谁更具非凡魄力。
曹丕马快,先到城门口。本以为可以打马扬鞭,绝尘而去,不料却碰到了不开面的门吏,任曹丕说破天,就是不放行。计无可施的曹丕只能恨恨地瞪门卫一眼,转身而归。
阴沉的曹丕好说话,和蔼的曹植却不好说话。面对门吏的阻挡,曹植虽然没有令箭,但手中却有宝剑,舌绽春雷大叱一声:吾奉王命,谁敢阻挡!随即掣剑将门吏斩杀。
平素和蔼的曹植为何有如此霸气,还是昂仗杨修的主意,那就是奉王命行事,佛挡杀佛,人挡杀人。
整个过程毫无破绽,曹操对曹植的表现很是满意,可是当有人告诉曹操此乃杨修所教时,曹操真的“大怒”了。
曹植得计,自然不会到处宣扬,否则不但会蒙欺君之罪,还会让人以为自己无能。那么会是谁泄露的天机呢?
当然只有杨修自己。杨修宣扬这件事的目的自然不是想说曹植无能,他只是想告诉大家自己才学过人,可以直逼曹操的内心深处。
聪明不是你的错,能揣测出别人的心理也不是你的错,但是把别人内心深处的秘密说出来,那就是你的错,而且是大错特错。曹操“大怒”得有理。
曹操有意栽培曹植,所以经常拿一些军国之事考问曹植。以曹植的学识,偶有不会是正常的,偏偏却能有问必答,答必中的,这就不正常了。
产生这种不正常结果,始作俑者还是杨修,杨修借主簿之便,能够了解曹操的所思所想,于是事先拟定了题目,再做好标准答案交给曹植。
杨修此举,将曹操的有意栽培化作了无形。曹操有“杀修之心”大有道理。
杨修心中只想着天下唯我最聪明,却忽略了一个最关键的问题,那就是聪明人应该知道这世上还有不该说出的秘密。管不住自己的嘴,就别怪别人管不住手中的刀。
做为行军主簿的杨修没有做到“括囊”,在不该说话的时候又说了不该说的话,既使没有死在鸡肋事件上,也会因为其他鸭肋、鹅肋事件被杀。是以后人感叹:聪明杨德祖,世代继簪缨。笔下龙蛇走,胸中锦绣成。闲谈惊四座,捷对冠群英。身死因才误,非关欲退兵。
“人生是一场戏,导演是个忘了剧本的疯子,人人都扮演着角色,这个场景里,你是远东的光明王,我是蒙族的首领,我们表面彬彬有礼,心里却充满了猜疑和敌意。也有可能,在另一个场景里,你我在飘满落花的帝都大学的校道上相逢,我是桃李天下、受人尊敬的老学者,而你是一个好学上进的青年学生,对我充满敬意——谁知道呢?在这场戏中,并非每个人都能扮演自己希望的角色。我们都太过沉迷这场戏,往往迷失卸下戏装的真正自己了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常听到“祸从口出”、“守口如瓶”、“言多必失”、“听其言,观其行”、“言者谆谆,听者藐藐”、“一言既出,驷马难追”等说法,这些想必都是前人从无数血的教训中总结出来的,用来说明谨言慎行的极端重要性。毕竟一个人说话时,人前人后,讨厌与喜欢,赞赏与批评,都容易口耳相传。是与非本来就没有绝对的界限,也并不是每个人都能分辨。同一句话,不同的人理解起来,往往得出有不同的结论。一年中的末日,风的腮腺炎逐渐加重。云,争着把枕头垫高,我也一样。在双人床上,我继续拖累着生活。我裹着
雪白的床单,眼睛侵吞着年华般的天色,以及室内,一张动辄被我打扰的书桌——在那儿,究竟有什么东西值得我为之虚
度?我揣摩着,一个上午,我的心象傻子一样发出笑声。太冷了,我们只得靠散步取暖——我回忆着另一个冬天,一个后
来被判刑的友人对我说:“毁灭一个诗人的方式有三种——寂寞,贫穷和不公正的评价。”我回答他,这应该是勿须提防的
——而且,我还认为,诗人也存在着两类:文人型的和艺术家型的。前面一类怀着传统的梦想、显而易见的事业心、欲领
风骚的机会主义以及对不朽的渴望,后者则深知艺术家是纯粹的小人物,以至于对种种擢升为时疫的辞令不屑一顾。我观
察到,他们通常来去无踪,对周围的冷暖毫不关心;似乎,他们也没有同伴,甚至也没有口头禅,就象那些愁闷的艺人,
在伦敦和巴黎的广场,在地铁站和街头巷尾,站在陌生人的圈子中,独奏。</dd>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