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5章 传国玉玺归怀王上都美女醉将军(1 / 2)

加入书签

第85章传国玉玺归怀王上都美女醉将军

大都朝廷以优势兵力,精兵强将,与上都行宫军队交战,屡屡得手,每次都把上都军队打得惨败,损兵折将,狼狈逃窜,最后兵不血刃,平定了上都。上都平定后,由齐王月鲁帖木儿命令北方上都行宫使者,把朝廷皇帝的御宝印信,以及各位王公大臣和朝廷百官的符印,全部携带好送入京城大都。北方行宫首席大臣倒剌沙等一帮俘虏,也派兵全部押解到大都京城。

怀王图帖睦尔得知从上都传来的获胜捷报,平定了上都,消除了对他皇位的威胁,解除了他的后顾之忧,他感到异常快慰,好像心都快要从胸膛里跳了出来,那些朝廷里王公大臣,文武百官看见彻底平定了叛军,消除了心头之患,个个欣喜若狂,全部行动起来,争先恐后,纷纷写出上表,向新皇帝怀王图帖睦尔表示庆贺。

中书省里的中央大臣在报告中说,上都的王公大臣,不顾元朝的祖宗成宪,既定法规,被倒剌沙当枪使,蛊惑利用,甘愿充当倒剌沙的走狗,屡次出兵攻打大都京畿重地,幸好仰仗怀王图帖睦尔陛下的威武神武,派出重兵,重拳出击,致使梁王王禅等人相继败亡,今天上都已经平定,局势稳定下来,所有俘虏的囚徒,都应该明正典刑,全部处死,把他们的尸首四处周游示众,斩草除根,消除后患,借以杀鸡给猴看,让众人引以为戒,不得再次兴兵作乱,背叛朝廷。报告送进皇宫获得了怀王图帖睦尔的准许。朝廷通过会商后决定,把阿剌帖木儿、忽剌台、安童、朵罗台、塔海等人,全部斩首示众,把他们的首级像西瓜样品一样,悬挂在城墙之上,供所有的军人和民众观赏。从而吸取教训,不再背叛朝廷。怀王图帖睦尔还在皇城的御门外,举行仪式接收上都俘虏,下令将倒剌沙等人,暂时羁押在监狱中,等待朝廷处理,怀王图帖睦尔在兴圣殿举行隆重仪式,亲手接受自接收上都送来的皇帝御宝印信,显示了皇帝的合法地位。向全国各地郡县发布通告,下令停止战争,安定民心,稳定朝廷局势。

皇帝御宝就是帝王争夺千年,流血万里的传国御玺。从秦代以后,皇帝的印章专用名称为“玺”,又专以玉质,称为“玉玺”。共有六方,为“皇帝之玺”、“皇帝行玺”、“皇帝信玺”、“天子之玺”、“天子行玺”、“天子信玺”。在皇帝的印玺中,有一方玉玺不在这六方之内,这就是“传国玉玺”。“传国玉玺”又称“传国玺”,为秦以后历代帝王相传之印玺,乃奉秦始皇之命所镌。

传国御玺方圆四寸,上纽交五龙。正面刻有李斯所书“受命于天,既寿永昌”八篆字,以作为“皇权神授、正统合法”之信物。嗣后,历代帝王皆以得此玺为符应,奉若奇珍。国之重器也。得之则象征其“受命于天”,失之则表现其“气数已尽”。凡登大位而无此玺者,则被讥为“白版皇帝”,显得底气不足而为世人所轻蔑。由此便促使欲谋大宝之辈你争我夺,致使该传国玉玺屡易其主,辗转于神州赤县凡二千余年。

“传国玉玺”就材于“和氏之璧”。春秋时,楚人卞和在山中得一璞玉,献与厉王。王使玉工辨识,云为石也。王怒,以欺君罪刖卞和左足。后武王即位,卞和复献玉,仍以欺君罪再刖右足。及文王即位,卞和抱玉坐哭于荆山之下。文王遣人问询,曰:“吾非悲刖也,悲夫宝玉而题之以石,贞士而名之以诳。”文王使良工剖璞,果得宝玉,因称和氏璧。威王时,相国昭阳灭越有功,王以此和氏璧赐之。旋昭阳在水渊畔大宴宾客赏璧,是时有人大呼:“渊中有大鱼!”众人乃离室临渊观之,回席后和氏璧竟不翼而飞。当时疑为门人张仪所窃,于是拘仪而严加拷问无果。张仪受此凌辱,怀恨在心,便一气之下,离楚入魏,再入秦,秦惠文王后元十年,即公元前315,拜为秦相,乃游说诸国联秦背齐,复以使节身份入楚,瓦解齐楚联盟。后拘怀王,克郢都,尽取楚汉中之地,终于得报此仇。

后此璧为赵国太监缨贤所得,旋被赵惠文王据为己有。秦昭王闻之,“遗书赵王,愿以十五城请易璧”,当时秦强赵弱,赵王恐献璧而不得其城,左右为难。蔺相如自请奉璧至秦,献璧后,见秦王无意偿城,乃当廷力争,宁死而不辱使命,并以掷璧相要挟,终致秦王妥协,得以“完璧归赵”。

秦王政十九年,即公元前228年,秦国攻破赵国,得和氏璧。不久之后天下一统,嬴政称始皇帝。命李斯篆书“受命于天,既寿永昌”八字,咸阳玉工王孙寿将和氏之璧精研细磨,雕琢为玺。传国玉玺乃成。据传,秦王政二十八年,即公元前219年,秦始皇乘龙舟过洞庭湖,风浪骤起,龙舟将倾,秦始皇慌忙将传国玉玺抛人湖中,祈求神灵镇浪。玉玺由此失落。而八年后,华阴平舒道有人又将此传国玺奉上。自是,其随江山易主凡不下十数次,尽尝坎坷流离之痛楚。

秦子婴元年,即公元前207年冬,沛公刘邦军灞上,秦王子婴跪捧玉玺献于咸阳道左,秦亡。传国玺得归刘汉。西汉末年,外戚王莽篡权,时孺子婴年幼,玺藏于长乐宫太后处。王莽遣其弟王舜来索,太后怒而詈之,并掷玺于地,破其一角。王莽令工匠以黄金补之。及莽兵败被杀,禁卫军校尉公宾得传国玺,趋至宛,献于更始帝刘玄。更始帝刘玄三年,即公元25年,赤眉军杀刘玄,立刘盆子。后刘盆子兵败宜阳,将传国玺拱手奉于汉光武帝刘秀。至东汉末年,宦官专权。灵帝熹平六年。袁绍入宫诛杀宦官,段珪携帝出逃,玉玺失踪。

至献帝时,董卓作乱。孙坚率军攻入洛阳。某日辰时,兵士见城南甄宫中一井中有五彩云气,遂使人入井。见投井自尽之宫女颈上系一小匣,匣内所藏正是传国玉玺。孙坚如获至宝,将其秘藏于妻吴氏处。后袁术拘吴氏,夺玺。袁术死,荆州刺史徐璆携玺至许昌,时曹操挟献帝而令诸侯,至此,传国玺得重归汉室。

汉献帝延康元年,即公元220年。献帝被迫“禅让”,曹丕建魏,改元黄初。乃使人于传国玺肩部刻隶字“大魏受汉传国玺”,以证其非“篡汉”也,实乃欲盖弥彰。魏元帝曹奂咸熙二年,即公元265年,司马炎依样而行,称晋武帝。改元泰始,传国玺归晋。晋永嘉五年。即公元311年,前赵刘聪俘晋怀帝司马炽,玺归前赵。十九年后,后赵石勒灭前赵,得玺。更别出心裁,于右侧加刻“天命石氏”。又二十年。再传冉魏,后冉魏求乞东晋军救援,传国玺为晋将领骗走,并以三百精骑连夜送至首都建康,即今天的南京。由此,传国玺乃重归晋朝司马氏囊中。

南朝时,传国玺历经宋、齐、梁、陈四代更迭。隋一统华夏,将传国玺收入隋宫。大业十四年,即公元618年3月,隋炀帝杨广被杀于江都,即今天的扬州,隋亡。萧后携太子元德携传国玺遁入漠北突厥。

唐初,太宗李世民因无传国玉玺,乃刻数方“受命宝”、“定命宝”等玉“玺”,聊以自慰。

贞观四年,即公元630年,李靖率军讨伐突厥,同年,萧后与元德太子背突厥而返归中原,传国玺归于李唐,太宗龙颜大悦。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