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0章 刘福通横扫元军董搏霄殒命沙场(2 / 2)
这首《醉太平小令》不知何人所作,只知在元末这首小令从京师到江南处处流传,字字渗着怨恨,句句切中时弊。
元朝初年,由于长时间的残酷战争和蒙古族刚一进入中原时采用的落后统治方式,致使中原社会经济遭到极大的破坏。虽然元世祖忽必烈采取了一些有利于生产发展的措施,使经济有所复苏,但残暴的统治及民族分化政策,使得元代阶级矛盾、民族矛盾相当尖税。
元朝末年,土地兼并更加严重,广大农民已无地可耕,加上连年旱灾、水荒,无论北方沃土还是鱼米之乡的江南都已是一片破败之相。而元顺帝却挥霍腐化,滥行赏赐,皇室贵族们也竞相奢侈浪费,日久天长,国库空虚,于是变更钞法,结果引起物价飞涨,民不聊生。恰逢灾害连年,至正四年,即1344年五月,山东、河南地区大雨连下20多天,黄河暴溢,平地水深2丈多,白茅堤决口。
1344年六月,金堤决口,造成特大水灾,沿河郡县,从济宁路、单州、虞城、砀山、金乡、鱼台、沛县、定陶、楚丘、成武、曹州、东明、巨野、郓城、嘉祥、汶上、任城等地区,农田被淹。民屋冲塌,溢出的河水又北入会通河,至使运河决口。济南路、河间路的一些州县浸泡水中。大水过后,农田颗粒无收。岂知又祸不单行。大水过后,接着大旱;紧跟着又是瘟疫蔓延,百姓大量死亡。此时,元朝天子顺帝却整日恣情淫乐,纸醉金迷。
至正十一年,即1351年,元政府下令治理黄河。原来黄河决口使得运河淤塞,漕运受阻。京师出现粮荒,而且大水冲毁了沿岸盐场,政府收入大为减少,迫于无奈,元廷决定整修黄河,征汴梁、大名等13路民工15万人,同时派出2万大军监督治河民工。治黄,本无可厚非。可是,民工们抛家弃口,待遇极低。粮饷常被修河官吏克扣,整日忍饥挨饿,还不时地遭受一顿皮鞭棍棒的抽打。民工们怨声载道、怒气冲天。黄河岸边成为一座随时都可能爆发的活火山。
当时,在河南、江淮一带,有一种广泛传播的宗教白莲教。元末社会矛盾激化时,白莲教首领韩山童、刘福通等加紧宣传组织,宣称天下将大乱,“弥勒佛下生”、“明王出世”,世间就太平了,唤起了生活在黑暗社会的广大农民对美好生活的希望,并将斗争矛头指向了元朝统治者。15万民工聚在黄河沿岸。从事繁重劳役,韩山童等预感到起义时机成熟了。
至正十一年。即1351年,刘福通、韩山童等人在白鹿庄聚众三千。杀白马黑牛,誓告天地,准备起义。可不幸走漏了消息,元兵前来镇压,韩山童被俘不屈,壮烈牺牲。
元兵凶狠的镇压,不但没能让起义将士望而却步,反而使起义峰火遍燃各地。杜遵道、刘福通等人杀出重围后,率队伍攻占颖州,举起义旗。起义军头裹红巾,烧香拜佛,因此被称为“红巾军”、“香军”。同年八月,南方白莲教首领、徐寿辉、邹普胜等也头裹红巾,在蕲州起义。
随后,各地反元起义军纷纷响应,芝麻李、赵君用攻占徐州,布王三占邓州、郭子兴克濠州。一时之间各地起义,势如暴风骤雨、南北呼应,起义烽火很快燃成了一片,弄得元廷措手不及,防不胜防。起义军每到一地,杀贪官除恶霸,开仓赈济灾民,对百姓秋毫无犯,得到人民热烈拥护。为了团结各地义军,粉碎元军的进攻,至正十五年,即1355年二月,刘福通将韩山童之子韩林儿接至亳州,拥立为皇帝,称“小明王”,国号宋,改元龙凤,建立了农民政权。
至正十六年,即1356年九月,刘福通为减轻元军对宋政权都城亳州的压力,扩大战果,开始分兵出击,遣李武、崔德经潼关入陕、毛贵入山东。其中,毛贵在山东取得辉煌战绩,迅速成长为红巾军著名将领。
毛贵,籍贯山东茌平,其人智勇双全。当年芝麻李、赵君用徐州起兵时,毛贵为赵君用的部将。芝麻李等人占领徐州后,声势越来越大,元朝丞相脱脱亲自带兵到徐州镇压。至正十二年,即1352年九月,徐州城破,芝麻李被俘,惨遭杀害,元军对徐州进行了惨绝人寰的大屠杀,“遥闻官军出,尽毁徐州城;朱门与碧牖,回首成榛荆”。
毛贵随赵君用奔濠州。至正十三年,即1353年六月,毛贵又跟随赵君用离开濠州,东攻盱眙、泗州一带。至正十六年,即1356年十月,赵君用攻破淮安路,杀镇南王孛罗普化,取得重大胜利。龙凤政权设淮安等处行中书省,赵君用为行省平章。从此,毛贵成为龙凤政权的将领。是年十月,毛贵奉命率军北伐。
不久之后又接到朝廷旨意,命令董搏霄率军移守长芦,董搏霄不得已率军北行,谁知农民起义军将领毛贵,已经抢先一步,乘虚而入,抢先攻占了那里,进而攻陷了济南,并且率领精锐部队,紧跟在董搏霄率领的朝廷大军后面,咬住不放。董搏霄率领的朝廷大军刚到南皮县,就看见毛贵率领的起义军大队,风风火火地追了上来,成千上万的红巾军,铺天盖地,人喊马嘶。让人眼花缭乱,战马铁骑,尘土飞扬。杀气腾腾。
董搏霄部下的将士们看见了这种阵式,无不胆战心惊。惊慌地报告董搏霄说:“现在敌众我寡,我们营垒还没有构筑完成,真是无可奈何!”董搏霄心里也很惊慌,回答将领们说:“我接受朝廷命令,至此防守,无能局势多么险恶,我都只有以死报国,此外还能说什么呢?”他气急败坏。立即拔出腰间的宝剑,冲出军营,督促朝廷大军,浴血奋战,立即杀死了多名敌军士兵。
但是让他没有想不到的是,敌军人多势众,前仆后继,反而张开了两翼,两左右两包抄过来,围住了董搏霄率领的元朝大军。展开了你死我活的强大攻势,个个奋勇争先,英勇杀敌。自中午到日暮,董搏霄率领的元朝蒙古士兵,苦苦迎战,士兵伤亡过半,损失惨重。
正当元朝士兵难以支撑的时候,一股敌军突然冲到了董搏霄的面前,一名战将一枪把董搏霄刺下马来,大声吆喝着问道:“你是何人?还不赶快缴械投降!”气急败坏的董搏霄,被突如其来的阵式激怒起来。圆睁着双眼,傲慢地回答说:“我就是你的董老爷!你敢什么样?”他的话还没有说完。顿时激怒了起义军官兵,纷纷冲向前来。用长矛胡乱刺杀,顿时鲜血喷溅,只见数道白气,冲入空中,凝成一团云雾,向天飘散而去。
士兵们拖开董搏霄的尸体,看见他的身上,并不没有多少血迹,在场的士兵都感到异常罕见,觉得异常神奇。当天,防守益都的元朝军队也被起义军打败,董昂霄战死沙场,全军覆没。董搏霄和董昂霄,兄弟两人,出生将军世家,不求同年同月同日生,但愿同年同月同日死,董氏兄弟死得真惨烈。此事上报朝廷,朝廷追封董搏霄为魏国公,授予忠定称号,追封董昂霄为陇西郡侯,授予忠毅称号。
毛贵打败了董家元朝大军,立即马不停蹄,由河间出发,挺进直沽,攻陷了蓟州,经过柳林,直接逼近京城大都。元朝枢密副使达国珍,在与毛贵大军的交战中战死,元朝廷极为震惊,朝廷里的大臣纷纷提出动议迁都。
这时幸亏有同知枢密院事刘哈剌不花,力排众议,自告奋勇,率军抵抗敌军。他督促率领朝廷禁卫军,直抵柳林,与毛贵展开生死搏斗,血战一场,杀得毛贵大败而逃,被驱逐出京城,京城大都才得以稍微安定了下来。
毛贵进军失败,率领农民起义军退回到济南,斗志和气焰也渐渐衰退,后来被赵均用杀死。赵均用又被续继祖所杀。另还有一种传说,当年赵均用并没有死,死的是替身,而赵也就“失踪”了,他来到了胶东的赵疃附近,隐姓埋名。跟着姓孙的姓了三世,后来才搬出来,在赵疃扎根落户。有说赵均用是穷杆子出身,有说赵均用是土匪出身,不管怎么说,能揭竿而起,怎么也是血性汉子,一代英豪。
赵均用杀了毛贵以后。起义军队伍里的李武、崔德继续作战,攻打陕西,攻破了商州,攻占了武关,直逼长安,分兵攻打同华等州县。白不信、李喜喜等人,率领起义军进攻秦陇,占据了巩昌,攻陷了兴元,攻入凤翔。关先生、破头潘等人,进军晋、冀,分兵两路:一路出绛州,一出沁州,越过太行山,烧毁了上党郡,攻破了辽州,直攻辽阳,进而攻陷了上都,把元朝祖宗历代经营的宫阙,全部付诸一炬,全部化为灰烬,变成一片废墟。
刘福通乘此机会,攻入汴梁,驱逐了那里的元朝守将竹贞,把宋帝韩林儿迎接过来,居住在那里。从那以后,大河南北,绵延万里,广袤的大地,几乎没有一块干净的土地。那时又涌现了一个惊天动地的著名人物,为元朝拼死效力,转战东西,竟将所有损失的各地,收复了一大半,在生死存亡的关头,挽回元朝即将灭亡的命运。(未完待续)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