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8文学(2 / 2)

加入书签

而最震撼道爷的就是;

我大明有祖训:不和亲、不赔款、不割地、不纳贡、天子守国门,君王死社稷!

试想大汉的王昭君出塞,试想大唐的文成公主赴藏,试想宋朝上缴外族的那些岁银,试想清朝倒退的奴隶制统治和大量的割地赔款……唯独我们的大明做到了;不和亲、不赔款、不割地、不纳贡、天子守国门,君王死社稷!

当初吴三桂打开山海关放清军进来,崇祯皇帝可以效仿南宋,让出北方,继续在南京建立皇朝,因为整个经济还在江南啊,他依旧可以载歌载舞做皇帝。

可是死脑筋的崇祯皇帝牢记祖训,硬是吊死煤山,同时有3000多官员为了节气节操而殉国。这是何等的壮烈呀!

以下是转自天涯袁无愁大大的帖子,那个美好的明朝,时尚的明朝。

手册源自这样的一句话“崖山之后无华夏”。

明朝几乎被这样的一句话驳倒,被形容成黑暗、刻板、保守、宦官横行的恐怖朝代。大部分人对明朝的印象都停留在脸谱化的假象上。

明朝文艺事业发达,但是总在唐宋面前显得气短——在经过元代的高压打击之后,明代其实相当于中国版的文艺复兴。

明朝是个很特别的朝代。与之前之后的都不一样。它有最严厉且完善的制度,但是到了后来,一切往反方向发展。

造就了大批有骨气的□和藐视礼法的下九流,也造就了国亡于东林清流的悲剧。一开始的朴素引发后来的奢侈风。永历之后的大明,勉强可以比作法国蓬巴杜时期吧。蓬巴杜在中国就成了秦淮河□,路易十五就是那些士大夫。

明朝既是东风西渐的中后期(清朝彻底闭关锁国),也是西学东渐的初期。只可惜这样的文明交融到底被打断了。

不然,也许就能看见戴着圆片黑墨镜戴着中世纪欧洲夸张帽子的明代淑女,说不定她们会喜欢细高跟和白色蕾丝袜,手里提着洋气的坤包。

欧洲分别直接从大明律、明朝内阁制度、大明神机营获得了现代文明的基础。手枪和连发枪发明于明代和南明,这又有多少人知道呢?相比之下,文艺版大明朝更是直接空缺。在唐宋的衬托下显得苍白而无力。许多人印象里,明代与日本比,显然是“华夏正统在日本”——“崖山之后无华夏”。

——谣言同真相往往只有一纸之遥。

被遗忘的大明……那个时代的时尚、那个时代的洋气,那个时代的风情与审美——请与我慢慢笔谈。一起来明朝style。

作品说明:

1都说明朝历史被严重攥改,但是大多数人目光都放在政治上。明代的文艺、时尚、科学技术、天文数学地理物理、人文精神、哲学等等方面都已经被人为遗弃。

作为一个明粉,我想在客观的角度上,在宫廷、官场、政治、民族情感以外的层面,为明代翻案。明代被误解太多。

2明代的文明体系继承自唐宋而又独立于唐宋,自成风格、自成系统。只是因为清代等原因,强行遗弃明代的文明体系,之后也没有任何人替明代作出总结。所以明代文艺不如唐宋耀眼。

然而实际上,东洋的美学、精神、风骨、性格、思维方式等都深受明代影响。

譬如,物哀、极致美、暴戾且温柔的民族性格等,都是继承自明代。

明代缠足背景就是当时社会集体追逐极致美、残忍美、物哀美。

明代是理学横行的时代,讲究绝对的中庸、克制、礼让,温和。但是同时明代的下九流“贱民”都敢公开藐视礼法,起义不断。官场上也是血腥、恐怖。

官员视被廷杖荣耀,言官们奋勇直言矢志誓死。而私下里,张居正是个美男子,带头爱美,化妆。明代男子在官场上作风凌厉,在平时极为时尚:“遍身女衣者,尽是读书人”。

3一些古代的时尚生活。

古代中国的香水都是可以食用的。

明代的麻将纸牌。酒令。

明代男女的彩妆比现代更标新立异。

明代的城市生活初具现代雏形,家务一应可外包或住店解决,私家厕所超豪华。(蹲式洗手间不是现代的专利)

4其实,鄙作可以用以下几句话概括:

重述大明朝。你所不知道的政治以外的大明朝。文艺复兴的优雅年乌托邦。

时尚大明朝,古典即摩登。

失落的古典中国。被遗忘的光辉岁月。通过文艺的层面来作一段管中窥豹文字穿越之旅。

5我看到很多人在一些写日本历史文化的中国作家的微博和豆瓣页面里留言,说,总是看到你写日本的,可不可以写写中国古代的呢?

然后我想,中国历史类书籍目前都是妇女化妆秘籍、人物传记和重述正史类型的居多,其实也可以写一写古典中国的风土人情。

第一卷行走江湖指南第一章论文艺青年的重要性

题:你无法想象,没有文学艺术,世界将会怎样。

曾几何时,文艺是很美好的字眼。但随着物质占据生活的主导地位,文学和艺术也就成了不咸不淡的东西。

如今是漠视个人内心感受与精神需求的时代,情怀无处安放,情感不被认可,情绪视同闲愁。这一切通通被要求不动声色地控制住。

这是一个苛刻的世界,并不提倡沉郁优雅的气质。它的梦想是金碧辉煌的财富、高科技机器全自动操纵的工业社会以及机械化的人生和利落刻板的条条框框。

加之部分标榜文艺的青少年太过自我不顾及他人感受,对何谓文艺也不求甚解,加之同样标榜文艺的伤痛阴暗文学肆虐成灾,导致负能量爆棚的文艺和文青形象进一步跌落。

由此,与当今价值观相处不甚融洽的文艺青年群体被批为造作,原本鲜亮的形象渐渐地蒙上一层晦暗不明的灰色雾霭。

然而,必须要明确的是,人自出生至死亡,是不断发展的过程。从幼稚到成熟、从孱弱到坚强、从懵懂到清醒。在各个阶段内从事不同的活动。没什么人能一开始便完美,文艺和文艺青年亦如此。

但凡有不尽人意之处,假如无伤大雅,应该是可以谅解的事情。

不论文艺青年群体现状如何,归根结底都是一些情怀美好的有志者。只是有些人尚在迷途之中找不到正确的道路。

能够在物质至上的时代保持对精神修养的注重和追逐本就难能可贵。

如今传统文明式微,新的主干文明尚未形成,西洋和东洋大举文化侵略,中国几乎全盘洋化,拜金主义和绝对的实用主义由此成为不二的王道。

一切都开始用金钱衡量,包括人的品德和才华都必须被折算成价钱来标注。与古人那种为理想而活着的态度截然不同。

传承几千年的隐士精神几乎断绝。而在过去,隐士是文艺青年们高山仰止般的偶像——山涧、鸟鸣、松涛,一缕炊烟一瓢水,忍受寂寞和清苦,终日所做都不过是参悟道德二字。他们从未思考环保,但过着极简的生活。

——当今时人大抵无法理解。简单是一种哲学。而非被迫的选择。

在古典中国,信仰有如神明一般存世,对于道德的追求始终以压倒性的高度胜过物欲的诱惑。

中国人并非没有信仰,中国的信仰讲究的是“舍我道”,“我入地狱”,而这些,源自士大夫阶层的理想——文艺本是士大夫对人生和世界的表达方式,心怀慈悲是士大夫的根本。它既影响了人间的价值观,也改变了宗教的态度。佛教的地藏王,莫不是士大夫思想的缩影。

佛教从追求自我圆满到宣扬普渡众生,从崇拜偶像到宣扬人人皆佛,从戒条森严到酒肉活佛的出现,士大夫们功不可没。

佛教的顿悟说与儒家的性善论宛若孪生儿一般高度相似。在印度,佛陀的预言成为现实,佛教迎来末法时代。而北传佛教因为普渡众生的理想衍变出无数流派,譬如华严宗、法相宗、律宗、密宗、天台宗、禅宗、净土宗等等。

根据个体的差异、时代与生存环境的不同,每个人都可以找到适合自己的流派。

佛法无边,在中国的大乘八宗之中,“律宗”,乃是整个佛教的基础,“唯识”近于科学。“三论”近于哲学。“华严”及“天台”近于文学,一时间高僧皆多儒学高手,所开设的诗社吸引社会名流庶民争相加入。

“净土”及“密宗”近于美学,而净土对根性要求最低,强调心中有佛可免于形式。“禅宗”是佛法的重心,中国佛教的特质在禅,任何一宗,均可汇归禅的精神。而禅的特质又在他们儒学的造诣上得到表达。或者说,那不是儒学,那些僧人是归隐于佛教之中的文人。

士大夫阶层在整个古典中国可以用这样一个词汇来说明:“无孔不入”。

中国是地球上唯一一个以“道德”和“文艺”来维持秩序、约束行为、建设社会的国度。

==待续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