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2、魏翁叔遇赦喜得信(1 / 2)
廷尉狱与中都官狱不同。
廷尉掌刑辟,是公卿之中唯一的掌刑之官,一般来说,诸郡国有重大疑难案件都上报至廷尉寺求解,另外,皇帝也会将特别的案件交由廷尉处理。
比如,孝文皇帝车驾出行,过中渭桥时,有一人从桥下走,以至天子之马受惊。此人被捕后,就被交由廷尉处理。
当时的廷尉是张释之。因为此案,倒是留下了君臣之间的一段经典对答。
——张释之验问此案中的被捕之人,那人也认罪,老老实实地答了:“县人来,闻跸,匿桥下。久,以为行过,既出,见车骑,即走耳。”
——张释之具此奏报:“此人犯跸,当罚金。”如此轻的刑罚,孝文皇帝当然十分不满,怒言:“此人亲惊吾马,马赖和柔,令它马,固不败伤我乎?而廷尉乃当之罚金!”
——张释之解释:“法者,天子所与天下公共也。今法如是,更重之,是法不信于民也。且方其时,上使使诛之则已。今已下廷尉,廷尉,天下之平也,壹倾,天下用法皆为之轻重,民安所错其手足?唯陛下察之。”
——孝文皇帝思虑良久,终究是认同了张释之的解释。
虽然是地位最高的刑官,也是“天下之平”,但是,天下之狱并不是真的全都要报廷尉。不说诸郡国也,即便京师之内,也是三辅分治之。一般来说,在外之狱,郡县则守令主之,侯王国其始内史主之,后属于相。三辅及守令、相皆有专杀之权。更别说还有丞相、御史大夫以及各卿都可治狱。而且,皇帝还会委派使者直接治狱,也就是“诏狱”。
中都其它官狱还可以分一分是不是诏狱,廷尉狱本身就是诏狱。
既然是诏狱,也就与一般治狱不同,对于案验、讯鞠、论报没有严格的时间规定,往往依形势而定,而且,廷尉狱毕竟九卿属下,会系于此狱的不是高官显爵之人,需要经过“杂治”、“杂议”的繁琐过程才能定罪,就是案情重大、关系复杂,涉及方方面面人物,需要连逮追捕,所费的时间自然更多。当然,诸如犯人不肯招供认罪,或者定罪上报后皇帝拖延不准之类的情况也不会因为是廷尉狱就没有,因此,“久系不决”并不罕见。
比如,如今就囚于廷尉狱的魏相。
——因为被人告发贼杀不辜,事下有司,没等到正式的处理意见,就因为治下之民过于热心的求情,而惹怒了本就对其不满的霍光……
——下狱尉狱!
幸好,也只是下廷尉狱。
……
魏相也明白,自己这次看着凶险,但是,霍光毕竟不是酷吏,也不是暴虐之人,并不会因为一时的心情就真的欲将人置之死地,因此,从河南到京师的这一路上,他不仅想好应对之辞,还让一路同行的家奴给家中的妻子送了信,让妻子出面,拜访几个与他颇有交情的京师官吏,总算是得了一个准信。
——大将军尚未定其罪。
等到了京师,家奴把话传到,魏相才明白自己犯了大错。
——先是河南之民聚函谷关欲入京为其请,这也是常例,不算什么,但是,戍中都官的河南卒又当道拦了霍光的车驾……
——不能说河南卒做错了,只是,两件事并到一块儿……
——霍光除了厌恶,对他还能什么印象?
魏相也只能自认倒霉了。
也是因此,魏相对自己的前途十分不安。
——不过……
——让霍光生了厌……
——他还有前途可言吗?
虽然也知道了可能要赦天下的消息,但是,魏相的沮丧失望并没有消失,直到丙吉来狱中看他。
丙吉是当过廷尉监的,如今是光禄大夫,又是霍光的亲信之人,想进廷尉狱探视一个人,只要那人不是什么大逆之罪,廷尉上下自然是不会阻碍。
丙吉对廷尉狱也算熟悉,问清了魏相的囚室,也不要狱吏相陪,要了一盏行灯,就单独进去了。
能在廷尉狱待着的小吏自然都是有眼色的,见丙吉这般姿态,便都极有眼色地止了步,在狱外候着。
廷尉狱与其它官狱一样,里面总是很黑暗,零星地挂了几盏灯,权作照明。丙吉走得很小心,他虽然熟悉狱中的情况,但是,毕竟也多时不来,不时就得停下辨一辨囚室的具体位置。不过,一路下来,总算是没有走错过。
站在魏相的囚室外,看着里面坐着的憔悴身影,丙吉挑了挑眉,才搁下行灯,唤了一声:“弱翁安否?”
下狱一年,魏相的反应慢了不止一点儿,先认出丙吉的反而是跟来狱中服侍魏相的大奴。
“光禄大夫。”魏家苍头连忙跪下行礼。
当时,魏家人为了魏相的案子,也是去过丙吉家的。
魏相这时才站了起来,抬看向在木栅外负手而立的丙吉,不由苦笑着一揖。
“少卿。”
狱中也不便宜,丙吉答了礼,看了看囚室,确认魏相在狱中并未受刑,再看看他强打精神,却难以掩饰的颓废模样,不由就摇了摇头:“魏君……”
“古之君子何如则仕?”丙吉正色而言。
魏相不由凛然,随即便面露愧色。
丙吉所言其实是昔日陈子问孟子的问题。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