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百五十四章 树与人(1 / 2)
于风暴肆虐处飞掠,周身不起波澜。
秦苍的身法可谓是将“动”这一字推向了顶峰,但他穿越诸多灵力风暴以及险峻山峰,直至来到悟剑峰周边区域的过程中所见之物所闻之声等都可谓是静得出奇。
偌大的天脉,号称十万大山的辽阔之地,除了天然的灵力风暴之外,竟无一位弟子在外走动,基本的守卫巡防力量亦是不曾看见丝毫。
若非秦苍还能感应到天脉四处蕴藏着的生气,他简直要下意识地以为这里已经变成了久无人烟的死寂之地。
然而生气既然仍在,人又去向了何处?
难不成都在山中深居简出,不去洞悉外界的风云变化,只顾着闭门造车,自己钻研?
如此下下之策,着实不像青云剑阁的教导之风啊!
“莫非剑阁有变?还是说我回来得不是时候,恰巧遇到了长老弟子皆不外出活动的时刻?”
秦苍的心中很是狐疑,但事已至此,他已没有时间先去魔剑峰、血剑峰等地探查情况了。
天脉山峰众多,但具体所在方位也无外乎东、西、南、北、东南、东北、西南、西北这八方。
八方又通八荒,乃八荒之称最初的代表含义。
秦苍体内的那颗八荒魔珠虽不完整,但在判别方位这件事上还是有着莫大的功效。
在还未进入天脉的时候,他脑中构思的路线就已经是以地处北面的悟剑峰为目的地行进,青云五峰,分属不同的五方,接近一峰,势必要疏远其余四峰。况且他本身的修为就已达到了问道境的上游,掌握的奇术更是不胜枚举,由秦家先辈传承下来的鬼影步经他改进完善之后,不管是迷惑性还是速度都提升了数倍,兼之多年不曾回到这里,心中甚念,等到察觉到其余地方的异样后,自己与秦无忆早就来到了悟剑峰的山脚下。
山还是万丈高山。
人却不是当年只能一味仰视着它的人。
纵使此中还留存着不少大道之威,以他现如今的实力,也可正面抵御,除非风醉尘亲自操控悟剑峰中的道威来对他进行阻拦,否则他自山脚向山巅,仅仅是片刻间的事情。
但是他犹豫了。
犹豫的原因很直接干脆,那便是他可以让没有修为的秦无忆如正常修士一般在虚空中保持平衡,却不可以在有强大道威的干扰下依旧保证秦无忆在空中的安全。
将秦无忆暂时放在自己的灵戒中也不妥,因为那里已经成为了炎帝姜榆罔一魂一魄的寄托之所,内部火气太盛,非是她一个瘦弱女孩所能承受的。
所以若是基于稳妥起见的宗旨,走正常上山的山路无疑会更加合适。
但是那样一来花费的时间也会更多。
夜太漫长,人尚且容易因之梦多,如今天还亮着,四周却如寂夜,怎能让人不生出多余的心思?
“大哥哥,有什么不对劲的地方吗?”
或许是秦苍在山脚待的时间略微久了一些,又或许是女子在很小的时候就拥有了敏锐的直觉,待在秦苍背上的秦无忆很快出声问道。
“的确与我想象中的有些不一样。无忆,先跟我去前面的一片树林,我介绍个朋友给你认识,至于登顶之事,稍后再谈。”
“朋友,什么样的朋友?”
“到了你就知道了。”
秦苍侧头对背上的秦无忆一笑,心中却不禁暗自担忧道:“希望那家伙还在啊。”
......
虽是徒步而行,但修士赶路的速度毕竟不能以凡人的标准来衡量。
就比如这段普通人要走上大半天的路程,秦苍只用了不到一刻钟的时间。
悟剑峰虽以剑为名,但山上的景物着实不少,大多都是花草树木遍植之地,较为空旷的地方则几乎都靠近着泉眼飞涧,很容易听到宛若琴瑟交鸣的流水声,运气好的话,偶尔还能遇到三五只通灵奇兽出来晃悠。
秦苍带着秦无忆来到的这片树林,便不时有白猿跳跃攀爬的身影出现,秦无忆初来乍到,哪怕只是匆匆一瞥,好奇心思也是无比强烈,若不是还记着秦苍先前所说的话,她怕是已按捺不住自己的好奇心,上去和周围的白猿交谈起来。
当然,彼此之间能否正常交流还很难说。
有灵性的生物不代表就一定擅长交际,尤其是在面对无论是生理构造还是心理构造都与自己截然不同的生灵时。
正如有些聪明人听得懂,却怎么也说不出,明明有着一副七窍玲珑心,却不得不摆出一副不谙世事的样子,演着聋子,扮着哑巴,做着痴儿。
......
仿佛掺入了糖汁的空气与风相合,十分轻易地就沁入了来者的心脾脏腑。
此缕缕幽香扑鼻之时,秦无忆笑得更真,背着她的秦苍眉头却皱得更深。
太香了。
香得让他觉得极不真实,不契合自然之道。
他原本也是个时常不按照天道自然去做事的人,故而对那些同样逆反了自然之道的人或事感知更为敏锐,印象更为深刻。
此处的香味恰巧就唤醒他的那种敏锐,那种深刻。
所以他不会醉,只会醒,他要用自己的眼睛和心去发现,去剖析,在一片片陌生中找到久违的熟悉。
当他的魂力与视线穿透了一排排参天古树以及诸多奇花异草,终于落在了一棵榕树上的时候,他知道,自己找到了。
榕树果真是一种奇特的树木,无论是春夏秋冬,它的叶子始终都显得苍翠欲滴,仿佛涂上了腻脂的锦衣绸缎,时刻闪烁着美不胜收的柔润光泽。
可约莫也正是因为它的叶子占据了太多的光鲜亮丽,导致了此盈彼亏。
它的树干看上去是那么的苍老,苍老得宛若从远古时代走来的暮年行者,穿着深褐色的衣裳,却不蔽体,露出一截截好似青铜拼接而成的筋骨,没有生命应有的活力与血性,仅有难以描述的疲惫。
老骥伏枥,志在千里。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