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十二章 淮南子,三年不解甲弛弩(2 / 2)
秦始皇大怒,为了迅速结束战争,惟有下令对百越增兵,而楚国之亡又让秦军兵力得到释放,给了秦始皇增兵的底气,乃发卒五十万,分为五军:一军塞镡城(今湖南靖县境)之岭,一军守九嶷(今湖南宁远南)之塞,一军处番禺(今广东广州)之都,一军守南野(今江西南康境),一军结余干(今江西余干境)之水。五路并进,企图一举攻下百越全境。
不过兵力的增加,再加上越人反抗,利用熟悉地形的优势,不断袭扰秦军勉强维持的补给线,令秦军几乎陷於崩溃,因此秦始皇下令使监禄(即史禄)负责转运粮饷。
为了支持长期战争的物资消耗,史禄决定派遣士兵,开凿连接湘江与漓江之间的运河,后世称为灵渠,使中原和五岭以北地区之兵员和粮草,能通过水运进入百越地区。
由於开凿灵渠属於庞大工程,按当时技术条件,至少也得三至五年时间才能完成,故此战事陷入僵持。
灵渠的建成只是为战争提供较好的后勤保障,并不能保证最后的胜利。秦征南越统帅尉屠睢战死后,继任统帅尉任嚣,起初亦无良策对付越人之丛林战,最后才想出了军队屯垦和以谪徙民,与越杂处之持久战和移民同化的策略。
屯垦和移民战术是控制百越地区最有效的方法,但见效慢,至少须五六年时间才能初见成效。由於当时秦始皇已消灭六国,故有充分条件迁移关东六国的新黔首(即所谓中县之民)往百越地区移民戍边。
对於这些新黔首,秦始皇及秦国官吏根本不把他们当人看,把他们留在百越地区,与越人杂居,对秦始皇说有双重好处:一是消灭了六国乱民或惰民;二是稳定了百越地区。
公元前214年(秦始皇三十三年),自下诏徵发尝逋亡人、赘婿及贾人等往百越地区后,秦始皇认为岭南粗定,故在当地设置桂林、南海及象郡三郡。次年始皇又下令贬谪执法不公的狱吏戌守百越地区。
自秦王政20年令屠睢攻百越,至秦始皇33年岭南粗定,对百越地区的战事共进行了十三年。
尽管百越地区粗定,令岭南地区自此纳入中国版图,但秦国却为此付出极其沉重代价,长期的征越战事导致百姓靡敝,民不聊生,而时任南海尉的任嚣得悉朝廷因对越战事的缘故,中原疲敝已极,就留居南越,称王不归,并派人上书,要求朝廷徵集无婆家的妇女三万人,来替士兵缝补衣裳。秦始皇只同意给他一万五千人。於是百姓人心离散、土崩瓦解,密谋造反的十家有七。
另一方面,移民戍越的黔首,多数出身自六国故地,他们为了逃避戍越,纷纷逃入深山密林,沦为盗贼,从而成为始皇薨后,六国故地相继叛乱的导火线。
为寻求长生不老之药,派方士徐福率童男女数千人渡东海求神仙,耗资巨大。(《楚义六帖》指徐福和童男女们在到达目的地(即现时的日本)之后一去不返,日本重臣秦氏为其后代。不过参考《史记》与《三国志》可知,此一说法在东汉之前并未出现。至於徐福即为神武天皇说,则除了年代不合之外,更是毫无文献可考。)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