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一章 上元惊魂(1 / 2)
接下来几天,杨思辰每天都呆在自己的碧波院内,除了修习内功之外,还要绞尽脑汁把早已还给老师的小学自然知识又一点一滴地抠出来,用这个时代的人能理解的文字写下来。几ri过去,倒也憔悴了几分。正月十二去给郑氏请安,郑氏见杨思辰这副模样,自是心疼得不行,问他这几天干了些什么。杨思辰含含糊糊回答说是修习内功耗费jing力颇多,不愿多说。郑氏知道自己儿子嘴巴严得很,杨思辰如果不愿说,那么无论自己怎么问也问不出来。索xing不问了,只是嘱咐杨思辰,过几天便是上元节,到时候出去玩玩,散散心也是极好的。
这个时代的上元节也就是后世的元宵节,不过习俗和后世还是有点不一样。
这个时代自初八开始点灯,直到正月十七的夜里才落灯,整整十天,以显示歌舞升平,是有史以来最长的灯节。当然最热闹的时候还是正月十五晚上,这一夜,城门通宵不闭,任由百姓往来,士卒校尉则通宵巡逻,维持秩序。
至于吃汤圆,则与后世相比并无太大差别。
除了赏花灯,吃汤圆外,还有两个习俗非常有意思——放天灯和走百病。
放天灯的习俗始于宋末,据说当时的人们因躲避鞑子侵袭而四散逃逸之后,以燃放天灯为互报平安的信号。由于避难回家的ri子正是上元节,从此以后,每年这一天,人们便用放天灯的仪式来庆祝,所以又称天灯为“祈福灯”1或“平安灯”。其后逐渐演变为向上天祈福许愿的民俗活动。天灯上写满了心里的各种祈愿,希望天灯能上达天庭,带给人无限的希望和光明。
走百病也叫游百病,散百病,烤百病,走桥等,是一种消灾祈健康的活动。元宵节夜妇女相约出游,结伴而行,见桥必过,认为这样能祛病延年。
走百病是明初以来北方传过来习俗,在北方有的在十五ri,但多在十六ri进行。这天女子们穿着节ri盛装,成群结队走出家门,走桥渡危,登城,摸钉求子,直到夜半,方才散去。
不过松江的走百病是和放天灯连在一起的,放完天灯,盛装打扮的女子三俩成群,走桥以求渡危,登城以求财运,摸钉以求得子。
上元节同时也是华夏传统节ri中一个非常浪漫的节ri,上元灯会在这个时代中,给未婚男女相识提供了一个机会,这个时代的年轻女孩不允许随便出外zi you活动,但是过节却可以结伴出来游玩,上元节赏花灯正好是一个交谊的机会,未婚男女借着赏花灯也顺便可以为自己物se对象。上元节期间,又是男女青年与情人相会的时机。
正月十五一大早,杨思辰就被一阵鞭炮声吵醒了,见天se尚早,翻了个身又迷糊过去。可没过多久,外面又传来了噼里啪啦的鞭炮声,这回杨思辰再也睡不着了,索xing在床上坐起来,等候在外间的赵嬷嬷听到动静,便进来服侍杨思辰起身。每当这时杨思辰就忍不住怀念起后世的衣服来——简单易穿,哪像这个时代,连夏天最热的时候也要穿两层,并且还没有纽扣,全靠系带和盘云扣,复杂得令人头痛。底衣还好点,往身上一套,几根带子一系就行了,至于外衣嘛,若没有下人的帮忙,杨思辰自个儿绝对穿不好。
杨思辰暗暗发誓:等老子到了三宝颜,一定要弄套牛仔裤,套头衫出来!哼哼……
待杨思辰穿好衣服洗完脸,已经过了快两刻钟了,外面的鞭炮声此起彼伏地响个不停。弄得杨思辰有点心烦意乱。
杨思辰见收拾得差不多了,于是就带着紫绢朝碧波院门口走去,还没有到门口便停了下来——门前正中间放着一壶酒和一盘子煮熟的肉,肉上还插着一副筷子。杨思辰想了半天才想起来这是在祭门、祭户。
杨思辰摇了摇头,带着紫绢从一旁绕过去,急匆匆地朝沧海堂走去。
待杨思辰进了沧海堂的正堂,才发现自己是最后一个到的。于是赶紧上前给杨老太爷请安,说道:“孙儿给祖父请安!孙儿来迟,还请祖父见谅。”
杨老太爷摆摆手,说道:“小辰子,刚才听你母亲说你这几天忙得脚打后脑勺了,前几天你母亲见你时看腻很憔悴,可不可以告诉祖父你在忙些什么?”
杨思辰笑了笑,说道:“祖父,这几天孙儿一直在忙着写东西,至于写的是什么,现在一时半会儿也所不清楚,反正孙儿已经写完了,回去整理整理,明天再拿来给祖父看,祖父到时一看便知道了。”
杨老太爷见此,便没有再问这件事,接着笑眯眯问说道:“小辰子,今天可有什么礼物给我这老头子的啊?”
杨思辰从袖袋里掏出一个两寸半见方的小盒子,双手呈给杨老太爷,说道:“这是孙儿前些ri子自己磨的一对小玩意,还望祖父喜欢。”
杨老太爷接过盒子,打开一看,原来是两枚鸽子蛋模样的黑se椭球状石头,磨得光亮鉴人。拿起一枚,另一枚也跟着被带出来,杨老太爷试着把两枚石头分开,不过一松手,两枚石头又贴在一起了——原来是磁石磨制而成的。杨老太爷在心里暗暗赞叹杨思辰的心思玲珑剔透,知道自己年纪大了,手指不太好使,普通磨球太重容易掉,于是便磨制了这对小玩意儿,看这细腻光滑的外表,就知道没少费工夫。
杨老太爷点点头,收下了礼物,说道:“小辰子有心了,这礼物祖父喜欢得紧。”然后对坐在下首的杨老爷说道:“兴润啊,你去看看若竹煮的元宵好了没?”
杨老爷点点头出去了,待杨老爷走远了,站在一旁的两个小丫头马上跑到杨思辰跟前,伸出手来,异口同声地说道:“辰哥哥,有没有我们的礼物啊?”
杨思辰抬头看了看杨老太爷,见杨老太爷笑眯眯地看着三人,便从袖袋里拿出了两个小盒子递给姐妹俩,姐妹俩兴高采烈地打开一看,原来各装着一对金枝梅花钗。
杨老太爷笑着说道:“你们姐妹俩还不快给你们辰哥哥道谢?”
姐妹俩朝杨思辰微微屈膝,行了一礼,说道:“谢谢辰哥哥。”
这时,杨老爷带着郑氏回来了,郑氏向杨老太爷屈膝行礼,说道:“爹,元宵已经做好了。媳妇请爹移步饭厅。”
杨老太爷站起来,朝郑氏点点头,说道:“雯儿,静儿,你们母亲做好了元宵,咱这就去吃吧!”说完,便朝饭厅走去。
姐妹俩蹦蹦跳跳地跑到郑氏面前,拉着郑氏的手朝饭厅走去。杨思辰则朝杨老爷看了一眼,跟着母亲也朝饭厅走去。
……
吃完元宵,一家人又说了一会儿话,杨思辰便回了碧波院准备修改自己的启蒙教程,紫绢在一旁看着,说道:“少爷,奴婢也会写字的,不如你改好让奴婢帮着抄吧,不然这八十几页内容,今天天黑前是抄不完的。”
杨思辰抬起头,拿了张纸给紫绢,说道:“你写几个字给我看看。”
紫绢依言拿起笔,写了几个字。杨思辰拿过去一看——紫绢写的也是正楷,不过和自己的字相比较而言,少了几分大气而多了几分娟秀,倒和行楷有几分相似。于是说道:“你还是用行楷吧,这正楷你是写不出来的。去半个凳子,咱俩坐下一起抄,说不定还能在天黑之前抄完。本少爷可不想错过上元节的灯会。顺便吩咐赵嬷嬷,中午如果我不出去的话,就别过来叫我出去吃饭了”
紫绢朝杨思辰做了个鬼脸,然后脆生生地应了一声,出去搬了凳子回来,拿起笔帮杨思辰将改好的稿子重新誊写在纸上。过了一个时辰,杨思辰把手里的稿子全部改完了,开始和紫绢一起誊写稿子。
“终于弄完了!!”杨思辰伸了个懒腰,看了紫绢一眼。
紫绢吐吐舌头,揉揉有点发麻的手腕,也跟着放下笔,说道:“少爷,您可比奴婢慢了不少,奴婢誊了五十二页,您才誊了三十四页。”
杨思辰刮了一下紫绢的鼻子,笑着说道:“本少爷知道小紫绢是最能干的,说吧有什么要求,看在本少爷现在心情不错的份上,满足你这个小丫头一回。”
紫绢一把拉起杨思辰的手,说道:“奴婢肚子饿了,要吃元宵,吃了元宵还要和少爷一起去看花灯!少爷,您答应不答应?”
杨思辰也感觉肚子饿了,朝外面看了看,发觉天se已经有点暗了,于是点了点头,说道:“走吧!本少爷现在就带你这只小馋猫吃元宵去!”说完,将桌子上早已凉透的茶水一口气喝干,便和紫绢出了书房,向外面走去。
赵嬷嬷一直守在书房门外,听见书房里的动静,赶紧出去吩咐嫣红准备元宵,然后又跑回来
不想在门口和杨思辰撞了个正着。于是赶紧说道:“少爷,元宵已经在准备了,端上来还得两刻钟,晚上您要出去玩,奴婢已经烧了热水,,您看是不是先沐浴……”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