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十三章 盐引(2 / 2)

加入书签

杨思辰赶紧抱拳作揖,装出一副慌诚惶恐的样子说道:“祖父饶命啊!孙儿再也不敢了!”

杨老太爷见状哈哈大笑起来。

过了一会儿,杨思辰接着说道:“祖父,孙儿明天就去船厂筹划那艘船的事情,您看这样可成?”

杨老太爷点点头说道:“你要去就去吧,早点把船造出来也是好事。如果打算在那边过夜,就把你那两个房中人一块带上。夏忠这几天忙,就不陪你了。”

杨思辰点点头算是应了下来,然后又陪着杨老太爷练了一会功夫,方才告辞。

…………

杨思辰当天下午就让紫绢找到夏忠,,把他叫到碧波院问了盐引的事情。

夏忠也没有藏着掖着,坦白地告诉杨思辰,这个时代实施的是“纲盐制”,持有盐引的商人按地区分为十个纲,每纲盐引为二十万引,每引折盐三百斤,或银六钱四厘,称为“窝本”,另税银三两,公使银三两。以“圣德超千古,皇风廓九围”命名,未入纲者,无权经营盐业。这个时代的盐业内资本非常集中非常庞大的,单单大明朝每年的三抽一盐税就有三百多万两,这还不算那些不课税的“私盐”的交易额。

要知道,张居正改革前大明朝每年全国的税收总额平均只有四百多万两。盐引“一本万利”的重要作用可见一斑。

大明朝还鼓励商人输运粮食到边塞换取盐引,给予贩盐专利的制度。又称开中。开中之制系沿袭宋、元制度,但明代多于边地开中,以吸引商人运粮到边防,充实边境军粮储备。

早在洪武四年制定中盐例,根据里程远近,一至五石粮食可向zheng fu换取一小引盐引。此例以后随形势变化、米价高低而不断有所变动。开中法大致分为报中、守支、市易三步。报中是盐商按照明zheng fu的招商榜文所要求的,把粮食运到指定的边防地区粮仓,向zheng fu换取盐引;守支是盐商换取盐引后,凭盐引到指定的盐场守候支盐;市易是盐商把得到的盐运到指定的地区销售。盐商们因为长途运输粮食的耗费巨大,曾在各边雇佣劳动力开垦田地,生产粮食,就地入仓换取盐引,便于更多地获利。因这种形式的屯田是由商人经营的,故又称商屯。

大明朝初年商屯东到辽东,北到宣大,西到甘肃,南到交址,各处都有,其兴盛对边防军粮储备以及开发边疆地区有一定作用。根据大明朝廷的需要,除用粮米换取盐引之外,有时也可用布绢、银钱、马匹等换取,但以粮换取是主要形式。宪宗皇帝在位年间停止各边开中法,令盐商于户部、运司纳粮换取盐引。当时,随着统治阶级的ri益**,皇室、宦官、贵族、官僚们见持有盐引有利可图,纷纷奏讨盐引,转卖于盐商,从中牟利。这一现象被称为“占窝”。这种现象愈演愈烈,破坏了开中制度,也严重影响了朝廷的财政收入,改革盐法以弥补大明朝的财政收入已势在必行。孝宗皇帝在位时,叶淇为户部尚书,改旧制为商人以银代米,交纳于运司,解至太仓,再分给各边,每引盐输银三四钱不等,致太仓银多至百余万,国家的财政收入骤增。因此边地盐商大都举家内迁,商屯迅速破坏,边军粮食储备也因此大减。世宗皇帝在位时,杨一清又请召集商人开中,实行商屯。后经多人奏请,穆宗于隆庆二年,任命庞尚鹏为右佥都御史,管理盐政、屯田,督办九边屯务,他与陕西三边总督王崇古详细规划在边地推行屯田开中,但因为此制度败坏ri久,已经难收得实效。

杨家每年可以拿到一千五百引的盐引,以前折价两成转手卖给其他盐商,一年只能赚五千五百两银子,这些银子还不够维持杨府ri常开销的。

杨思辰听完夏忠的话,问道:“忠伯,这盐很贵吗?”

夏忠摇摇头说道:“贵倒不贵,粗盐五十文一斤,jing制的雪盐也就一百五十文一斤,但大明朝一万万人,每人每年都得吃上三五斤吧。总的量还是很多的。”

杨思辰心道:一亿人,每人每年三斤,一年下来是三亿斤,一百五十亿文钱,两千万两白银!怪不得盐商们那么富呢!一年课税的盐是一千万两,剩下的就是私盐了,这玩意风险太大,可收益也不小,不过杨思辰觉得私盐太危险,还是做合法的官盐合适。于是说道:“忠伯,您能不能把买盐引的事情拖上五六天?等我忙完砖窑石灰的事情再来仔细想想。毕竟,这晒盐不是什么难事。”

夏忠知道杨思辰有了主意,于是说道:“少爷放心,这事情我会处理好的。”

杨思辰说道:“如果我二月十九之前没提这事情,那您就照往年的旧例把盐引卖了吧。毕竟这事情我看来不太好整,咱松江府的地界是不小,但是晒盐所需的场地却不好找。”

夏忠笑着说道:“少爷这晒盐的地方可不止松江府一处,周边各府都可以的,实在不行就把场子设在周边的小岛上,周边地界上无人居住的小岛可不少。大的可以有四五百亩,平地上全是盐白地,种不出庄稼,不愁找不到地方晒盐。”

杨思辰笑着说道:“那就有劳忠伯帮忙留意一下了,最好能找个大点的小岛。”

夏忠点点头告辞了。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