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节 有限理性模型——可以接受,不必最优(1 / 2)

加入书签

第十节 有限理性模型——可以接受,不必最优

2018-04-15 作者: 孙科炎;刘鹏

第十节 有限理性模型——可以接受,不必最优

能够做出最优的决策当然好,但是决策是需要时间的,而且并不是所有的决策都有充分的时间做出最优决策。

1978年,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赫伯特·西蒙正是在这个意义上提出了“有限理性原理”,从而奠定了现代决策理论。

西蒙认为,决策者需要在缺乏完全信息的情况下进行决策,而完全理性则要求决策者在所有可能的决策方案中进行选择,但实际情况往往是,决策者由于不可能具备完全的知识,所以也不知道所有的决策可能。再者,决策者所面对的环境也是不断变化的,影响决策的各种因素都具有很大的不确定性。因而,面对不确定性,我们必须果断并采取行动。

西蒙否决了传统经济理论决策的“最优化”原则,以“满意”取代“最优”,提出了决策以“满意”为标准。

许多教训证明,瞻前顾后、左右盘算、期望面面俱到以求“完美”,结果是丧失了时间、丧失了本可获得的机会。

1984年,苹果电脑公司引进了一种先进的、便利客户的防水计算机Mac系统,很快Mac机就变得十分流行,并大有一统计算机市场之势。但苹果不太愿意将它的制作权发放给其他制造商,由此自动放弃了对其产品的控制权。

与此同时,微软公司为对手IBM的计算机和其他兼容机开发了“Windows”系统,并向任何付钱的顾客颁发制作许可证,结果其生意日渐兴隆。

直至1994年,苹果公司终于批准开放Mac技术,但此时,大部分电脑制造商都已用上了Windows,只有少数几位顾客来订货。

“苹果公司所做的决定是正确的,”金融分析家道格拉斯·卡思说:“他们只是拖得太久了以至于不能将它付之实现。”

更令人关注的是,决策的速度决定组织命运。诺基亚取胜爱立信更是一个明显的案例。

2000年3月,一家设在美国新墨西哥州同时为诺基亚和爱立信供应芯片的半导体工厂失火,因为前者不仅有其它供应商能同时做出反应,在很短时间里解决问题;而后者迟迟不动,一种新产品缺少数百万个芯片,由此至少损失4亿美元。这场火灾后,爱立信一蹶不振。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