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节 期望偏差——期望与现实的差距(1 / 1)

加入书签

第七节 期望偏差——期望与现实的差距

2018-04-15 作者: 孙科炎;程丽平

第七节 期望偏差——期望与现实的差距

没有一个人不希望自己的婚姻生活充满幸福感,假若现实生活的经历和自己的理想生活标准相符合,那么这样的人会产生一定的满足感。相反,当现实生活的种种和自己的期望有很大的差距时,人们的感受就又是一番表现了。

一位搞艺术的朋友和妻子生活快八年了,在朋友们看来,他们俩人的条件都不错,男的很有艺术才华,女的也很独立,但他们自己却越来越嫌弃对方。男的嫌她不会打扮,越来越邋遢;女的嫌男的只知艺术,不懂体贴;男的嫌女的经常街坊邻居的串门,女的嫌男的对邻居爱理不理……,他们吵得最凶的时候就是摔东西,看着满屋一片狼藉,他们拿出离婚协议签字,只是双方父母坚决不同意,才使他们不得不继续生活着。

当人们所面对的现实生活与婚前对婚姻生活的预期、期望之间不一致时,从心理上会有一种不适应并表现出来,这种前后的偏差即期望偏差。案例中朋友和妻子之间的相互嫌弃,其间暗含的便是对方并不如自己预期的那么好,或者说并没有和自己期望的婚姻生活相一致,因此,摩擦、争吵、恶性诋毁也就变得很平常。

20世纪70年代—90年代,芝加哥大学全国舆情研究中心做了一项有关人们婚姻幸福感的调查,以代表性的美国人为研究对象,要求他们用“不太快乐”、“比较快乐”或“很快乐”来评价他们的婚姻。结果报告婚姻生活“很快乐”的人在1996年比1973~1976年间所占比例明显减少。

另外,在一项补充研究中,研究者发现90年代的人讲述了生活中出现了更多的冲突或者矛盾,而互动却减少。因此,这些向我们证明的是,30年间人们的婚姻质量下降了——人们表现出对婚姻的越来越不满意。也就是说,现实与自己的期望出现了偏差。

婚姻生活中出现的期望偏差,影响着我们对婚姻的满意度。当这种期望偏差并不明显时,或许通过相互交流能得以消除。相反,若偏差越来越大,那么婚姻的破裂或许便成定局。

结婚之前,吴娟和王宏一起描述着彼此的理想婚姻,吴娟说结婚后每年都出去旅游一次,因为自己最大的愿望就是和自己爱的人一起多走几个地方。王宏并没有不答应,他一口答应了。

但婚后的事实并不如此,吴娟一次也没有出去旅游过。并不是两个人没有钱,而是王宏不想去,理由是工作很累,很忙,周末要加班。为这事彼此吵过很多次,最后王宏的真实想法是父母那么苦,还没有安享晚年,他没有心思去玩。于是,吴娟说那带着父母一起去玩可以吗?王宏又说,父母年纪大了,还不如给钱。这让吴娟明白了:丈夫就是想让自己顺从他的安排,平淡地生活,最好不要有任何额外花费,能省的钱都省下来,给父母,当然双方父母都给。

可是,这不是吴娟想要的理想生活,她不止一次地想到离婚。她的婚姻生活不要以赚钱为核心,不是单纯地为了省钱,她想要的生活要比这个更精彩。吴娟就这样和王洪生活了三年,最后为了自己的理想生活,她选择了离婚。

吴娟和丈夫王宏因彼此之间兴趣、爱好的不和谐出现偏差,这是一种个性偏差,并最终导致婚姻的解体。婚姻生活中的期望偏差并不仅仅是这一种,还有很多。

形象偏差——男女双方结婚后不再像以前那样展示优点,掩饰缺点,对彼此越来越了解,这反而破坏了彼此在对方心目中的形象,心理上产生了一种倦怠感;

习惯偏差——因生活习惯不同而引起的心理上的不适应等等,再就是活动、表情、**、形象以及行为上的偏差,这些所有的表现并不是单独存在的,往往是几种偏差共同存在、影响着婚姻生活。

婚姻生活其实和我们所见到的玉石一样,即使想象的再完美,也可能找出斑点所在。我们一般很少因为玉石上的一点瑕疵而扔掉它,但延伸到我们的婚姻生活中,我们却容不得这种瑕疵的存在,并且会感觉这个瑕疵越来越大,以至于最终无法坚持,而选择离开,放弃这段婚姻。很多人选择离婚,原因或许就和内心的期望分不开。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