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节 他加班赶工时,不要夸赞行为,只夸赞结(1 / 2)

加入书签

第四节 他加班赶工时,不要夸赞行为,只夸赞结果

2018-04-15 作者: 孙科炎

第四节 他加班赶工时,不要夸赞行为,只夸赞结果

为什么加班的人越来越多,但工作成效却越来越低?

4.1 主题案例:加班的秘密

一个名叫王伟的年轻人,研究生毕业之后即应聘到的一家IT公司做研发工作。

这家IT公司在一个中部的省会城市。王伟对这个省会城市并不熟悉。他是因为工作才来到这里。在这里,他没有家人、亲戚、朋友,只是自己一个人在公司附近租了一个简陋的屋子。因此,从入职起,他并没有像其他员工一样在下班后离开公司与家人团聚,而是选择留在公司加班。

有的时候,他会加班到半夜才会回到公司附近的出租屋里;也有的时候,他会整夜整夜地加班,连着两三天都不离开公司。久而久之,他对象征下班的“5点半”已经没有什么感觉了。到了下班时间,他还会像其他时间一样继续工作。

所以,连着好几次,研发总监在7点钟离开办公室时,还都可以看见王伟还孤零零地坐在宽大的办公室里编写和检查代码。这不由得增添了他对王伟的好感。于是,当王伟所在的项目组的主管辞职之后,他就提拔王伟做了新的项目组长,并当众夸赞道:“王伟是公司最勤奋的人了,每天总是最后一个离开公司。”

公司的其他员工本来并不认为王项目组长一职,但在听到总监的夸赞之后,才明白其中的缘由,随之也决定要在总监面前好好表现。

因此,在王伟升职不久,公司主动加班的人就逐渐多了起来。不过,他们加班并不是为了工作,而是在玩游戏、聊天或者干私活。所以,办公室里的“人气”虽然旺盛了不少,但像王伟一样在忙着编写代码的人却不见几个。

研发总监本意是以升职加薪来激励勤奋工作的王伟,同时能激发其他同事向王伟看齐。但是,结果为什么跟他所期望的不一样呢?

其实,如果我们了解心理学上的“操作性条件反射”,就不难找出其中的秘密。

4.2 心理分析:操作性条件反射

操作性条件反射,又称为工具性条件反射,是由世界心理学史上最为著名的心理学家之一斯金纳通过实验发现的。

斯金纳在亲自设计的斯金纳箱(箱子的构造尽可能排除一切外部刺激)中放入一只小白鼠,然后设置一只杠杆。小白鼠在箱内可自由活动,而且在它压杠杆时,就会有一团食物掉进箱子下方的盘中,它就能吃到食物。而小白鼠的动作,箱外还设置了一个可以自动记录的装置。

结果发现,小白鼠的学习行为(压杠杆)是随着一个起强化作用的刺激(食物而发生的。

由此,斯金纳把动物的学习行为推广到人类的学习行为上,认为人的一切行为几乎都是操作性强化的结果,甚至还有可能通过强化作用的影响去改变别人的反应。这就是“操作性条件反射”的含义。

可见,操作性条件反射的本质在于通过奖赏来鼓励人的进一步行为,即“正强化”。

这就意味着,员工若因为某些行为获得了奖赏,就会努力去增加这种行为;如果因为某些行为受到了惩罚,就会努力去减少或者杜绝这种行为。

回到之前的案例中,研发总监奖赏了王伟加班的行为,其他员工看到之后,就增加了加班的行为。但是,加班并不代表工作。这就造成了实际与期望的误差。这个结果并不是员工的错,而是总监的错。如果他奖励的是员工勤奋编写代码的行为,经常强调的是“王伟总是在规定时间之前上交代码程序”,而不是“王伟每天总是最后一个离开公司”,那么就不会出现其他员工集体到办公室玩游戏的加班假象了。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