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节 给他回报你的机会(1 / 2)
第六节 给他回报你的机会
2018-04-15 作者: 孙科炎
第六节 给他回报你的机会
如果你对一个人非常好,而这个人却因为某些原因不能给你同等的回报,他就会将与你交往看成一种压力。
6.1 主题案例:无法回报的压力
美籍华人作家刘墉在初到美国时,曾应邀在佛罗里达的一个小城举行画展。
在画展揭幕那天,小城的市长也来了。市长见到刘墉之后,就把他拉到一边,用一种很奇怪的表情说:“你知道吗?我们这个城市和台湾的一个县城结成了姐妹市。可是,我愈来愈不知道,该怎么跟那个城市交流了。”
刘墉不解:“为什么?”
“当我们去那里访问的时候,他们叫几千名学生列队欢迎、献花,还用一长队的礼车来迎接,甚至还用警车开道……这种欢迎方式把我们吓到了。我们不知道以后当他们来我们这里访问的时候,该怎么安排,”市长摊摊手,又接着说,“我们只是个小城市,实在拿不出什么贵重的东西。所以后来,我们一直都不敢邀请他们来此访问。”
6.2 心理分析:人际交往的本质是社会交换
心理学家霍曼斯认为,人与人的交往本质是一种社会交换。这种交换同市场上的商品交换所遵循的原则一样,得到不能少于付出。
在这个原则的引导下,当一个人付出的价值大于对方付出的价值时,多付出者将形成一种特殊情感,如自豪感、傲慢感、施恩感等,以引导自己在今后的交往中通过自觉或者不自觉地索取来获得一种平衡——多付出者对待少付出者的态度就会比较傲慢,喜欢对少付出者的言行指手划脚,乐于接受少付出者的称赞而难以接受批评,等等。
当多付出者这样做时,少付出者能够忍受吗?答案是肯定的。这是因为,当一个人付出的价值小于对方付出的价值时,少付出者也会形成一种特殊情感,这种情感通常包括内疚感、羞愧感、不安感等,以引导自己在今后的交往中自觉不自觉地进行补偿和回报,直到完成等价过程。所以,带着这种情感的少付出者,在面对多付出者时,态度就会比较谦虚,比较能够容忍对方的缺点,接受对方的意见,服从对方的安排,甚至维护对方的利益。
6.3 管理要求:适度地付出与索取
不过,社会交换下的人际行为还可能会出现一个变故——如果得到的远远多于付出的,付出少的一方就会感觉无法回报或没有机会回报,在心理上产生愧疚感或麻木,从而选择运离另一方或放弃回报。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