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2章 时光好像一下子拉回从前(2)(1 / 2)
第32章 时光好像一下子拉回从前(2)
2018-04-15 作者: 睿君
第32章 时光好像一下子拉回从前(2)
有人说,伟人是走进历史的,而平凡人是被带进历史的。这话听起来是有点道理的。然而,在我看来,平凡人也有走进历史的。碧如谢伟这上访就是一个例子。
谢伟到北京是为了他那五十万块钱被骗的事儿去上访。
谢伟到北京上访不是第一次了。
那年高考复习阶段,他的母亲因病去逝,他就很悲伤。他没有像人们通常所说的那样,化悲痛为力量,而是破罐子破摔,见天萎靡不振,连课都不想上,开始经常逃学,不管哪一门课,他都学着没劲,学习成绩节节败退。特别是高考时,情况更糟,成绩名落孙山。
毕业后,谢伟没有补习就到农村插队接受贫下中农的教育了。按当时的政策,下乡知识青年返城时可安排工作。插队这两年中,他和其他知识青年一道,该干啥干啥,跟着季节的变换,播种,收割,打场,赶着毛驴驮着口袋往山上送粪。
到了春天,又是播种……在这种往复循环没完没了的枯躁劳动中,一直下不了苦的谢伟更是玩遍了心眼儿,耍尽了滑头,有时干脆三天打鱼两天晒网,总是能混就混,一直混了三年。
三年后,谢伟被安排到县毛纺厂工作,他才换了个人似的抖擞起精神,像其他人一样,一干就是十几年。
十几年不是个短时间,这期间实行了改革开放,整个中国都发生了巨大变化。农村不少人一改那种地里刨食的传统生存方式,许多人纷纷涌入城市,出现了中国当代历史上一场波澜壮阔的人口大流动、大迁徙。
农民闹着要进城,进城这步路是阳光大道还是独木桥,他们心里就像一颗石子丢到井里,探不到深浅。
但树挪死人挪活嘛!
在此背景下,原来好端端的明星企业、县上利税大户——县毛纺厂,突然陷入了一种前所未有的困境,产品滞销。其实这没什么奇怪的,改革开放往往就会出现这样的效果,市场经济嘛,国营厂子照样要接受市场的检验。再说了,县纺织厂设备老化,产品质量低,花样品种少,不出现产品滞销问题才怪呢?也因为是国家实行了市场经济,产品滞销所带来的亏损,不再由国家弥补,便引起连锁反应。工资停发,今天减员、明天下岗的消息一波一波传来,闹的人心惶惶,觉得干啥都没劲,人们看啥都不顺眼,别扭,整天郁闷。
有句俗话,老天爷疼傻人。意思是傻子有傻福,既命运,穷担心也没用。绝大部分工人把自己当成了傻子,也就都听天由命。谢伟和其他人不一样,他对过去经常高喊的“以厂为家”产生了怀疑,觉得老是这么呆下去也不是个事儿。呆了一段时间后,实在熬不下去了,熬下去只能坐吃山空。不知道哪一天,他突发奇想,想到社会上去闯荡一下,找一条活路。虽然知道自己对面一个莫测的江湖,虽然也听说过许多人被坑蒙拐骗的事儿,但他不怕,还希望有朝一日混出点名堂来,即便不能大富大贵,也得让人另眼相看。于是,他便带着美好的憧憬离开厂子,到社会上想杀出一条血路来出人头地。如此一来,他便成了“下岗工人”。尽管这样,由于他的档案还在厂子里,厂子里也有那么多和他朝夕相处过的工友,许多年来,他和厂子依然保持着一种往来热络的联系,而且厂子还给他登记工龄。
前景是美好的,道路是曲折的,既然是江湖,就没那么正常,没那么舒坦,甚至隐伏着风险。不过,从那个年代走过来的许多人,都会带着感激的心情回望那段岁月风景。因为那个时代毕竟给了许多人前所未有的机遇,可以通过奋斗改变自己的环境。
那些年,谢伟为了在社会上杀出一条血路来出人头地,也是这山望见那山高,像走马灯似地给自己换着不同的岗位。什么装黄公司,建筑公司,推销啤酒饮料了,歌舞厅保安他都干过。有机会接触到不少在厂子里接触不到的人和事,眼界开阔多了,但钱却没挣下,他感到这社会上的钱有人能大把大把地赚,而对他来说,无论到哪里干什么,钱却难挣,就跟哪里的屎都难吃一样。但这都是个人方面的原因,怪不着厂子,厂子早就开放了,你的命运你做主,想去哪去哪,想干啥就干啥,别说是不干涉,连问都不问了。
谢伟和一些胆大妄为之人“下岗”后,领导便顺势鼓励工人下岗到社会上另谋出路。
没用。想下岗的,用不着你鼓励,早就走了。不想走的,你撵他都不走。他下岗总得有个事做吧?你总不能鼓励他下岗后要饭去。像毛纺厂这样搞流水作业的产业工人,在社会上找个事做很难谁都知道的,除非像谢伟这号适应社会社能力强的人,什么都能干,不行就拉倒,再点别的什么。
后来,谢伟还开过一阵子餐馆。虽说开了有五年时间,但餐馆和餐馆不一样,如果是那种豪华大酒店里,一桌下来就是万二八千的流水,可他的餐馆是在一条巷子里的两间房子里,摆了四五张简易的餐桌。他每天起早熬夜,忙里忙外,东一头子西一头子,从采购原料到招呼顾客,事无巨细,哪个环节都得考虑;顾客少的时候着急,顾客多了,忙不过来也着急;税务的走了,工商的来了,环卫的走了,街道的来了;你正虚心听取食品稽查人员讲述关于食品安全法的惩罚力度时,一转身,警察站到了你面前……这些烂事儿,烦死你!
此外,你还得面对那形形色色的顾客,什么菜价贵了,菜的质量有问题了;几个菜没有一个像样的,还都一个;还有那号没完没了的顾客跟你搞价钱,因为几毛钱,跟你磨磨叽叽老半天。最怕的是那种没完没了的酒腻子,要上两个小毛菜儿,一瓶白酒,三两个爷们儿围桌而坐,如沐春风,“叭”一口菜,“滋”一口酒,山吹海聊。从城里的小偷小摸,说到县太爷,从市里说到省城的大官,那个侃啊,也不知道哪得来的那么多信息。一直侃到深夜了,都十一点多了,才趔趔趄趄地站起来。叫你还以为结束了呢,要买单了呢,原来是要集体出去“尿一家伙。”
果然,不一会儿,就不利不索地回来了,一边鼓捣着裤腰带,一边粗门大嗓地喊,“老板,再来一瓶白酒!”气得你恨不得找个刀子立刻把他们剁了,回去美美地睡一觉,爱他妈咋的咋的去吧。可话是这么说,你能这么干吗?你毕竟是开餐馆做生意的,几个酒腻子都忍耐不了,碰上那些小地痞、小流氓喝多了闹起事儿来,还不更得把你气死?其实,麻烦事儿多了去了,如果说起来,可以说上三天三夜!但不往下说了,懒得说了,说了有什么用?他到底碰到多少困难,遇到多少波折,我并不是很清楚的,但他总算在艰难困苦中立定了脚跟。
几年下来,谢伟尽管有了一点积蓄,却总觉得每一分钱都来之不易。有钱的个体户有个共同的特点,那就是不怕别人知道他们手里有钱。这倒不是说他们乍富,拍胸脯子蹎肚。
的确不是的。
他们之所以毫不掩饰手里有钱,是因为他们一不偷二不抢,更不像那些贪官污吏是靠贪污受贿得来的,而是辛辛苦苦,一粒汗珠落地摔八瓣儿挣来的,有钱咋的?不行啊!有什么可怕的。那些贪官,钱越多,精神压力反而越大。
举个小小的例子——就是网上的一则新闻:一个厅长贪得无厌,家里的钱多得花不完,用不尽,又不敢全部存入银行,这才不好办哪。想来想去,夫妻俩竟半夜里跑到郊区,把几千万元藏到一个农民的鱼塘里了。藏是藏了,又生怕被谁给偷走,就隔三差五地半夜去鱼塘看看钱还在不在。就是这么一个愚蠢的人,一个幼稚可笑的人,竟然当上了那么大的官职!
真是不可思议!
话再说回来,有了钱的个体户是绝不会那么愚蠢的。他们不但不藏着掩着,还个个是舍得花钱的好手。有钱不花丢了白瞎——这是一种再朴素不过的哲理。那么,他们最喜欢显示手里有钱的方式是什么呢?
建房。
在上世纪九十年代初期,在许多县城,乃至农村,甚至更广大的区域,人们为了耀武扬威,要住新房子,盖大房子,就都曾先后出现了一场声势浩大、你追我赶的“建房运动”。此外,还有一种显示手里有钱,更显示自己有能耐的方式是做大生意。
谢伟选择了后者。他将自己的小餐馆给人转让出去,收了五万块钱转让费,又添了十万块钱把别人的一中等餐馆接在手里。明摆着,在这餐馆里吃饭的人档次高了,环境也要改善,那就需要装修。装修费和转让费就用去了他积蓄的大半。
谢伟的餐馆终于在一阵阵“霹雳啪啪”的鞭炮声中又开张了。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