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节 硬掌与柔掌的技术体系及其区别(2 / 2)

加入书签

(三)六十四手

按易卦之变理和演化,无极生有极,有极生太极,太极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八八六十叫卦,义演化出384招;依八卦掌而论,按易卦的演变为八大老势(掌),一掌演化成八手,合计为八八六十叫手,这是八卦门体系的理论基础。从易卦的易变之理而言其演变顺序是对的,在前辈下传时的定论也是符合卦理的,但是从中国拳术发生和发展的历史来看,八卦和八卦掌在理论上难得统一,也就是易卦之理只能说明其数和量的变化,不能说明其质的发生、发展的变化,拳术的发生、发展都是从无到有,从简到繁,再从繁回到简,这与八卦掌的传统理论相悖、从董公海川本人的历史、创编八卦掌的技法、下传的技击技法来分析,应当先有六十四手,而后有八大老(势)掌,又依八大老(势)掌演化出正规的六十四手,这也许才是正确的创编顺序。

因此,六十四手是八卦门各派掌法的总含,代表了整个八卦掌技法和击法的全貌,这也正符合了梁斋文前辈所讲的八种掌法的主体都是由六十四手的八个掌法经过组编而形成的,并且从中也可以看出,每一个掌势中仪有一个或两个主要的掌法为代表,其他的动作掌法或是重复或是掌与掌之间的衔接过程 以上充分说明六十四手是八卦门技法的总体,各派的技法区别仅是占有比例不同、侧重不同、击法和技法的风格特点不同,传统的硬掌法所占比例最多,变化也最繁杂。

八卦掌传统的六十四手是单掌单招行步转圈进行击法和技法的练习,这是攻防技术的实战演习。随着时代的变迁,人们对武术趋于强身健体的大众化、艺术化的要求,六十四手也被人为的改变了其特点和原貌,形成了优美、复杂的掌势或套路。

由何金魁下传的硬掌体系的六十四手,虽然仍按行步转圈单式习之,但是与六十四手的内涵相差甚远,掌势中内容过多的重复而显得体系庞杂。在其后的传播过程中,技法和击法都有一定程度的变化,这是与下传的过程相关的:尹福下传给何金魁,何金魁传授给了尹福之四子尹玉章,而尹玉章又传给了何金魁之子何忠祺兄弟。另外,曹钟升改编的六十四掌称“曹氏八卦掌谱”,其内容基本上是硬掌法和六十四手的组合,共计八路,每路八势,依行步转圈形式单势演练。曹钟升虽非尹福亲传的弟子,但仍是硬掌体系中的接班人之一,依其改编的套路下传了不少弟子、由于以上种种原因,在社会上打乱了人们对硬掌的命名和内容的认同,尤其是有人错误的认为尹派就是六十四掌,甚至部分本门内的人也不知道硬掌的八大老势。

六十四手在柔掌体系中也有相当大的变化,主要历史原因有二:一是当程廷华逝世后,刘德宽、程有龙、刘振林三人将六十四手改为八趟。每趟八手的套路,更主要的是将八卦掌最根本的功法形式行步转圈改为直线运动,与形意拳练功形式一般无二。

这种练功法只能称之为掌,而不能称之为八卦掌:该八趟“六十四手”现称为“直趟六十四手”,在部分地区广泛流传,一些习练者误将其视为正宗八卦掌的六十四手,还将其改编成对练形式的套路。二是张兆东、李存义形意拳对六十四手的影响,其传人中有的将名称改为“形意八卦掌”,在转掌中添加了形意拳的技法。还有的改变了八大老掌及其名称,如“程派高氏八卦掌”,其八大势是:①蛇形顺势,②龙形穿手,③回身打虎掌,④燕式盖掌,⑤转身反背掌,⑥拧身探马式,⑦翻身背插式,⑧停身搬扣掌—该掌将柔掌八卦掌的代表掌单换掌排除在外,其他掌法如①,和⑤则是柔掌中的顺势掌、硬掌中的反背锤的内容,只是改变了名称而已“高氏八卦掌”体系的六十四手是按八掌分势,每掌八势,如蛇形顺势掌的八势为:①开式掌,②团撞掌,③蹲掌,④插掌,⑤挑掌,⑥扣掌,⑦立掌,⑧缠掌。其变化虽然很大,但仍不失八卦掌的传统风格特点——行步转圈中单掌式变掌换式。

总之,八卦掌的六十四手经过于变万化和不断的发展,尽管存在诸多不足甚至有失传统,但其演变的过程还是基本上遵循了八卦掌的传统理法和数变,仍没有脱离八卦掌传统的六十四单手。

八卦掌的对练称对穿掌,是董公亲自传授的,是按六十四手的技法由二人行步转圈对穿、其技法动作仅为二三个,而不是套路的对练。该对穿掌各派均有习练,硬掌体系练者最多,然而现在也濒临失传。

(四)擒拿术

据说传统的八卦门内的技法总体卜传时,没有单纯的擒拿术:董公以及尹福,程廷华也没有下传过擒拿术。在六十四手中确有“擒拿”二字,但该二字指的是“反擒拿”,并不代表八卦门中有单独的擒拿术。尹福、程廷华曾亲口多次训教:“八卦掌不讲拿,你拿我也拿。”所谓“我也拿”指的是反拿法或破解法,是传统八卦掌习练者利用掌法中的拧、裹、钻、翻等动作,来破解擒拿术而形成反擒拿术。 众所周知,八卦掌的技击是走打,后发先至原则,反擒拿术与八卦掌的技击方法正好吻合。

事物总是在不断的变化和发展,八卦掌术也不例外。经过几代人的创新发展,八卦门的技艺又增加了新的技击术,不但有了“擒拿术”,还有人创新出“推手术”,硬掌体系有了“七十二擒拿术”,柔掌体系有了“八大总拿”等。

(五)推手法

八卦掌的技击法则依“打、防”为准则,以“走打”和围圈“打点”为特色。传统技法中没有推手技法,有的仅是揉臂方法:二人面对面单臂贴腕,上下划圈或水平划圈习之,是以练习六十四手中的“粘、连、黏、随”为目的,与太极拳的推手有着天壤之别。当大枪刘德宽投入八卦门后,情况发生了变化,他不但将太极门的技艺带入八卦门,还将**门与八卦掌的技艺融为一体广泛下传,从此八卦的柔掌体系才有了推手。遗憾的是,这仅限于刘德宽下传—支。

“当董海川与杨露禅比武后,曾预言:“太极拳将极大发展,八卦掌不及。 ”时过境迁,由于国家的重视和太极拳对健身的适应性,使得太极拳普及海内外 众多习武者抛开门户之见,互相学习,将太极拳推手引入八卦掌也就在所难免了。

(六)攻防技击术

八卦掌的技法和击法均是在行步转圈中依“掌”进行,攻防击技特点是依走转为主,依“掌”为法,击技中掌多拳少,围圈打点,横开斜进,避正就斜,依斜压正;要求依走打为妙和后发先至的高速技法进行技击攻防,利用挨、帮,挤、靠进行近身技法搏击,其攻防技击法主要运用“掌和腿”,兼有指,锤,腕、肘,肩、胯,膝部位,以六十四手为准绳,按不同势架,方位出手,共为384招法 以上是八卦门各派掌法总的攻防技击术,具体某派各有擅长硬掌体系的击法依“掌、拳、腿”为主,冷、弹、硬、脆、快见长;出手接近直线运动,步眼和身法灵活快速;技法擅长削,劈,砸、震,开、点、缠、绷、弹掌及七十二腿,柔掌体系擅用推,托、代,领、掠、挤,撞,挑掌及摔法,运用拧、裹,钻、翻的身法技巧,柔中含刚,沉稳勇猛力大,放长击远见长;出手弧线较大,步法和身法比硬掌缓慢;击法特点是打摔掌和摔法。

(七)特技

所谓特技是现代的命名和称呼,传统称为“绝招”“绝技”“绝活”,武林界各门派都有自己的特技,这是立门分派的必然技法。

武术是中华民族特有的民族文化,经过几千年的沉淀积累,才形成现在的门派林立、丰富多彩的武术文化体系,据统计,全国主要的拳种共有130个门派,没有形成区域的小门派举不胜举。在新中国成立前,若要自立一个门派且得到武林界的认可,决非易事-首先其技法要新奇独特,其次击法、功力需深厚精湛,有技压群雄的“绝招”,再者其本人的武德也要得到同行的认可。

董公海川在创门立业时,力斗群雄、开创局面成为家喻户晓的美谈。董公的绝招据传是“提身术,有椅下藏身,腾空越房,纵身贴柱等”,众弟子也依各自的技艺特长在武林中占有一席之地。如尹福的绰号是“铁镯子瘦尹”,其指力非同一般。马维祺被称为“铁腿煤马”,被其腿点到非死即伤,据传其转掌是在沙坑中踏沙习练。程廷华的柔掌法名扬天下,据说他的练法:100斤土筐,用绳高吊与肩平,以掌击向另一边,弹回再用大指和二指捏住,故被称为“铁镊子眼镜程”(与其行业有关)。董公的秘传弟子梁斋文,在董公逝世后才在京城逐渐显露身份,1908年春节,许多武林界人士前往探望,送众人出大门时梁说:“这门鼻儿虽为铁制但不实”,边说边用食指、中指根节夹住将其拧下,众人哗然,故被称为“铁钳子道台梁”。刘振麟在梁斋文处学习八卦掌时,曾亲眼所见其转掌的风采:屋中砖竖立摆成圈,足蹬木底高靴,脚踏砖上而行,其速如风。据刘振麟讲,梁斋文为嘉峪关镇守大将时所用兵器是铁棍,重64斤。

八卦掌第三代的知名人物当属马贵(世卿),绰号木马,虽然他是尹福的弟子,但其击法和技法完全是董公亲自传授的。有人将他误认为是尹福的大弟子,然而真正的大弟子是山东烟台田姓人氏,武功掌法出众,因故南下云南,后回烟台老家,再未回过北京:因而硬掌体系的第三代大师兄落到了李永庆身上,由于他武功高超被人们誉为“铁胳臂”,其臂的硬度和力量都有超人的功力:据刘振麟讲,他曾亲眼见李永庆的前臂撞在走廊柱上,廊顶晃动且向下落物:李永庆协助尹福在京城做了很多事,人称之为尹福的打手:柔掌体系的大师兄是冯俊义,其绝招是行步如飞,掌的击法奇特,故被京城武林誉为“飞腿冯俊义”。

四、风格特点的区别

八卦掌总的风格特点是“走、转、穿、旋、拧、裹、钻、翻”。在手法上以掌为主,掌多拳少,兼有腿法;在技法上以八大老势(掌)和六十四手为主;运动方法是“行步转圈”,在“行步转圈中变掌换式”是八卦掌的技法、击法法则。其功法为内外兼修的运动方式,在攻防搏击中以掌法和腿法为主,兼用锤法、指法、腕法、肘法、肩法、胯法、膝法和反拿法等。特点是:走如风、站如钉、身捷步灵、掌似穿梭、身似龙行;出手前三连、回手似勾杆;出手不空回、步法要领先,这是传统歌诀中的警句。

八卦门内各派掌法的风格特点不一,硬掌和柔掌体系的风格特点,其区别是非常明显的。八卦掌硬掌的风格特点是“冷、弹、硬、脆、快”,从中又派生出“速、小、绵、软、巧”,两种风格特点代表着硬掌法的两种练法,在技法势架等方面有着很大的区别。

本书中以“冷、弹、硬、脆、快”大架八大老势为准来说明硬掌的风格特点。柔掌的八大老掌的风格特点是:以拧。裹、钻,翻为主,柔中含刚,稳中求速;开合动作大而优美;技击应用放长击远或挨,帮、挤、靠等见长。

八卦掌各派的基本形体标准大同小异,惟掌形各异、架势大小有别(参考本书的第二章),本文仅对硬掌和柔掌的运动特点加以分析说明?

(一)硬掌法和柔掌法的步型、步法、行步和转圈的区别

在武林界流传着一句顺口溜:“八卦掌的步,太极拳的腰,行意拳的手”,由此可看出“八卦掌的步”在功法和技法方面的特殊性。八卦门内总体步型,步法的运动标准和要求是一致的,但由于八卦掌各派的掌法不同,其步法也各有特点,形成自己特有的步型,步法?

硬掌法的步型和步法在掌势中运用的数量最多、最繁,统称“步眼”,包括步型、步法、行步的规范和标准。在行步转圈中要求两脚平起平落(起步脚跟不先起,落步脚尖不后落),离地而行,步似鸡行,故称“鸡蹬步”;又因行步极快,又称“急行步”。特点是:步距小(等于或小于自然步距),转圈弧度小,动作小,步法快;两大脚趾落在弧线卜,里脚直线前迈,外脚微里合扣落,运动中急中求隐,稳中求速;行转如旋风,站如板上钉;行步转圈以上盘架势为主,中盘架势为辅,下盘架势不多见。

柔掌体系的步型和步法在运用上较为简明,总的称为“步法”,内含步型。步法,行步的规范和标准。 在行步转圈中要求两脚平起平落,离地而行,落步脚尖贴地前搓约一脚长距离,似在泥中步行,因而得名“趟泥步”或“探行步”?特点是:步距大(等于或大于自然步距),转圈的行步弧度大:里脚三角线行步,外脚赶迈里合扣落于里脚尖前,称“脚直步弯”;运动中稳中求准,准中求快;行转沉稳,步法优美;依中盘架势为主,下盘架势为辅,只有初学者用上盘架势转行。现有一种“创新”行步转圈的方法,使用下盘架势,其架势基本与弓步大同小异,只是后腿脚尖点地,脚掌以后全部掀起,自称是纯程派行步转圈的方法,经查八卦掌前辈中未曾出现过这种架势:这种新的柔掌行步转圈的方法确实令人耳目一新,破除了传统柔掌趟泥步的运动技法,其是与非留于后人评说。

在八卦掌各派掌势掌法中,都将八卦掌特有的步型——龙蹲步和虎坐步作为本派主要的步型和架势,虽然架势高低,步距长短有别,但规范和要求是相同的。在柔掌中显得尤为突出,尽管有丁字扣步,倒八字扣步、外掰步、仆步等步法,但出现较少,弓步、马步架势也仅是过渡动作。硬掌由于其独特的风格特点,使得它的步眼比较复杂,除了龙蹲步和虎坐步外,马步、弓步、仆步,虚步等在掌势中也占有相同的数量,步法方面有开步、退步、进步、碾步、掰步、箭步、丁步等等,此外,在掌法中还经常出现提腿平衡动作。硬掌中的步型、步法,从形体和动作上看与长拳的规范和要求无二,但架势高低,步距长短有别。如:弓步架势相同,但硬掌势中要求前大腿平,膝部下垂于前脚尖或略超出脚尖,脚心上吸力,五趾扣地,脚跟踩实;后腿微屈,脚尖外摆45°。

两脚前后顺为佳。 再如:硬掌马步,要求落步时两脚里侧大于或等于肩宽,两膝下垂脚尖,两大腿接近平直,泥丸、会阴,足跟三点成一条下垂线:

(二)掌势、掌术运动方法的区别

八卦掌总的风格特点是“走、转、穿、旋、拧、裹、钻、翻”,也可归纳成一个字“圆”或“弧”八卦掌各派都各有其特点,但万变不离其宗。直观看,硬掌手法、运动轨迹为直线或接近直线,柔掌手法,运动轨迹为圆或弧线运动,其实不然,硬掌出手看似直线,但其身法和步眼的运动弧线轨迹大,也就是出手在胯的“吸、卸、扭、坐”运动作用下和步眼的“扣、掰、碾”中,使体转换回身而弧形运动轨迹大,促使掌法近距离、小弧度产生冷、弹、硬、脆、快的动作,所以说硬掌的弧形运动在身法和步眼中,而不在掌法的运动中-如第一势的前两个动作①点手掌和②弓步片旋掌,点手掌的动作从上肢看仅是腕动,而下肢则要屈膝下蹲,使掌形成向下的弧线,而腰胯的扭坐增加厂弧线的弧度和长度,使掌的弧线随身法动作而变化;②动弓步片旋掌,当掌片旋时,同时前迈弓步,亦增加了片旋掌的弧度和长度,由于身体的侧身和后仰,增大了弧线的直径从①②两动可以看出,掌动相对很小而身法和步法的动作很大,形成了掌法的近距离、身法大的动作特点。

柔掌出于比较直观,近乎大幅度的弧线运动,其弧线运动轨迹明显的表现在掌法的出于中,而且由肩臂动作形成,身法和步法虽然有—定作用,与硬掌相比就微乎其微了,主要是为了变掌换式中的回身,转掌等。如第一掌单换掌前两个掌法动作①扣步掩手掌和②掰步侧撑掌,在①的动作中以臂的弯曲和肩关节为轴,弧形向胸前里合肘,同时掌向外翻转,身法虽侧拧但微不足道,与掌动没有直接关系,仅是为了变换方向作准备;在②中掰步是为了回身,而回身增加了运动长度,更突出了运动弧线。因此,柔掌给人的感觉是绵软柔顺,发力点不明显。

总之,柔掌的掌法运动轨迹以上肢为主,下肢为铺,身法有一定作用,形成了大弧线的运动。硬掌的掌法运动轨迹以身法和步法为主,上肢运动为辅,形成了随身法的小弧线运动,给人以直线运动的感觉。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