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7章(1 / 2)

加入书签

第77章

2018-04-15 作者: 杨胜章2009

第77章

李世民重回到殿堂之上,面对百官,顿生愧色,终于说了一句:“同志们辛苦了。”

百官顿觉三九天送棉袄来了,立马异口同声说道:“皇上更苦。”

赶紧开会吧,别搞得八点开会九点到,十点还要等领导了。

这一天,李世民开始了一个影响中国一千多年的一项制度,此项制度就是科举制度。

可以说,科举制度不是李世民的首创,但是在李世民的手中得到了完善和发展,莘莘学子十年苦读,终于有人认可他们了。

说到科举制度,实则是公务员考试,因为他们最大的共同点就是选拔官员和录取率低,赴考的人实在是拿着杀猪刀剃胡须,太悬乎了。

考试的科目分常科和制科两类,这两类相比,常科要比制科容易得多,常科不需要太大的背景和名望,而制科则是皇帝亲自下诏,所以对于不经常上头条的人自然就选择了常科,换句话说读书人一般重视的是常科。

常科的科目有秀才、明经、进士、俊士、明法、明字、明算等五十多种,明法、明算、明字属于理科类,对于学而优则仕,从文科选拔官吏的时代来说,同学们都愿意摇头晃脑读着古文了。

在李世民的眼中,科举制度真是维护他的大唐王朝中生成的骨头长就的肉,不能再更改了。

实际上,李世民的科举制度也是有两大功能:第一是认定学历;第二是优胜劣汰。只不过是把这两者结合在一起,既充当了颁发学历证书的机构,又扮演了人事组织安排的部门,后来的弊端日渐显现。

科举考试奇葩之处在于不管年龄大小,只要拿得动笔墨纸砚,入土半截的人也能够考试,可以说是终身教育的典范。

因而,有人花白胡子了还在和十几岁的孩子是同桌,连老师都比他小,但是毫无羞愧之色,反而引以为荣,一朝中举,必定为家人带来财富和荣华。

多少人为之奋斗终身,所少人为之奉献青春,乃至于有的人一旦中举就立马发疯,不能不说一考定终身的科举是一个端倪。

李世民曾经说过:“天下英雄入吾彀中矣”。

原来他是为了大唐政府网络人才,道出了科举制度的奥妙所在,也是增加了贫苦老百姓参与建设的机会。

除了科举制度之外,李世民也是着手加强了一项制度的建设,那就是宰相制度。

所谓宰相,就是一个宰猪匠,皇帝就是东家,请宰相杀猪,先烧水再捅刀后开肠破肚,每一个离不开宰猪匠,而东家等着坐享其成。

所以说,宰相就是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职位,在这有咱老百姓真呀真高兴的盛世里,宰相几乎承包了皇帝的工作,当然除了上床睡觉例外。

皇帝们为啥这样做?

其实很简单,事多与精力不成正比形成了宰相制度。

比如,王二创业之初,每天与妻子吃馒头喝开水送货上门,由于业务量少,所谓肥水不流外人田,自家俩人自产自销足矣。

过了几年,王二挣了第一桶金,扩大规模,事儿也就多了,不得不请人或外包他人。

后来,王二成立公司当了总裁,自个儿更加忙不过来,只能挑选优秀人才帮忙了。

而这个人就是一个值得信任的人,一个钱多也不任性的人,一个敢于担当的人,一个纯粹的人。

我们称皇帝任命的第二把手叫做宰相。

皇帝的王国里养了一大群公务员,人人都是麻布袋里的钉子,个个都想出头,而宰相就是出头最多次的公务员,是百官的首领和代表,帮忙皇帝看家的。

在李世民看来,宰相可以理直气壮地顶撞自己,而自己不应该对其颐指气使,应该当一个勇于认错的乖孩子,宰相独立都能撑船了,皇帝肚里一定要撑航空母舰了。

能够做到高高在上而又能够谦虚谨慎地接受下属意见的,当属于李世民一人耳。

李世民的出发点是对各方面的权力制衡,不能让你任何部门变成往老虎头上拉屎的麻雀,这是难能可贵的,是社会的一个进步,一口吞了三个热馒头,李世民是吃不消的,请人家来吃能够帮助消化。

人家都说,李世民是开明的君主,都体现在了他的宰相制度,而且是说到做到,不说空话,不放大话,他们是落到实处的。

所谓任何事儿都不能面面俱到,李世明做为明君的代表,也不是说没有啥缺点,其实这也是皇帝们的通病,皇帝的话就是法律。

有人曾经解读过一段论著:若以法律来划分人的三六九等,那么制定法律的就是君主,遵守法律的就是大臣,受法律约束的是子民,甚至说防民之术乃是法律也。

一切都是为了皇帝的家服务,你撞了个人,说句我爸是皇帝,那你就可以很任性了。

那么,李世民是如何处理皇权与律法的关系呢?

我们泡一杯茶,点一支烟,然后看一下这个小故事,便知李世民是不是此方面的行家里手了。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